|
《福建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明年有望出台 |
1970-01-01 |
|
近几年的海交会上,台湾农产品都是当然的主角之一。
11年前,福州和漳州就率先成为全国最早的两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试点城市,在福州的周边县市,一大批台湾名优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畜禽、食用菌等良种已经扎根福州种养。
在两岸三通的趋势下,福州在对台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上会迎来怎样的井喷行情,就成为时下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省涉台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范良春看来,三通之后福州的对台农业亦面临着放开后的挑战。
据他介绍,目前省人大正在加紧制定大陆首个对台农业合作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明年初该法规有望出台。与此同时,作为福州地区首家大型对台农产品流通项目,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将在今年“9·8”正式更名为“台湾商品交易市场”,以加强其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定位。
打造台货交易中心
“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更名为“台湾商品交易市场”,或许将成为“三通”后福州承接台湾农产品,进而辐射内地的第一步。
位于福州马尾罗星路的原福建省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去年海交会期间投入使用的、福州地区首家大型对台农产品流通项目,其设立之初就是为了发挥马尾与马祖的地缘优势,依托马尾口岸和沿海交通优势,逐步建设成为对台贸易、辐射内地的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情况,这个对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在今年的“9·8”更名为“台湾商品交易市场”,直接打出了台湾的旗号。
“更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所突破,以适应两岸三通新形势的需要。”该市场的管理方——福建马尾台湾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张先生解释了更名的初衷。
他表示,事实上,更名后的交易市场主要还是以台湾农产品为主,但将提高两岸农产品交流价值和效率,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把马尾建成一个跨省市、全方位的台湾商品营销集散地。
马尾开发区中鼎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何忠说,建成后的台湾商品交易市场就如同一个台湾商品大超市,成为福州台湾农产品、日用品的集散地和批发、配送中心,并且其价格也要比厦门大嶝市场更有优势。他表示,交易市场的装修6月启动,8月25日可以完工,届时还要拿到厦门9·8投洽会上推介,目前福州已经有十多位客户有经销台货的意向。
台湾农产品急盼快速通道
对于台湾农产品进入内地市场而言,其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运输问题。
近年来,福州市民大多只能在大型的展销会上品尝到来自台湾的原产农产品。近几年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商品交易会”上,由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从台湾转运的台湾水果和部分农产品都引起了福州市民的关注和热捧,但是一旦进入正常的销售领域,却无法实现常态销售。
记者了解到,从2005年4月份开始,连续3年多的时间里,超大集团负责进口的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共达12大批次2300多吨,价值2000多万元,而这一不高的进口额居然占到了全省总量的80%。
超大集团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郑景容告诉记者,从2005年4月份起,超大就利用自己与台湾农业界建立起的关系,为台湾农产品打开大陆市场做前期的工作和准备,但先行者的路总是要难走些。据他介绍,由于运输及通路问题,台湾水果在路上就要耗费大约7天,从采摘到销售总共需要18天。每次超大运送到福州的农产品不是损耗过多就是卖相欠缺,虽然售价较高,市民抢购品尝,但是基本谈不上盈利。
“不能直航,让台湾水果失去了最好的时光。”郑坦言,直航可以使台湾生鲜农产品经由福州快速配送到福州地区及福建周边省份,从而实现常态化销售和盈利。尤其是水果,当天采摘,当晚就可以运抵福州,这样的水果新鲜、卖相好、上架时间长,损耗可降低20%-30%。次日即可进入内地批销,配送半径增大,价格也可便宜20%以上。
农业合作社承接“微笑的两端”
在期盼台湾农产品通过直航快速进入福州,从而辐射内地并形成常态化流通的同时,福州正在通过对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建设,把台湾在资金、种苗、加工技术、储运、营销、管理方面的优势,与福州丰厚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方面的优势进行互补。
目前,在福州的闽侯、罗源、永泰、福清、连江等地成立的3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推行的。合作社在之前引进台湾良种的基础上,还引进了台湾先进的营销组织模式。
“台商企业入社,给合作社带来销售合同、资金和技术。当地农民加入合作社后,不用担心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更不愁产品销路,只顾扩大种植规模就行。”闽侯大湖花楣栏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作城表示。
但也有专家表示,闽台农业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台湾资金、技术、良种、管理经验、营销网络等生产要素与福建的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整合,从产业链分工的角度看,台湾处在研发与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而福建处在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与土地资源、生产初级农产品的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中端,只能获得较少的利润。专家建议,今后还应通过优化闽台农业合作的产业链分工增加合作双赢的动力与基础。
对台农业 应有危机感
对于三通后的闽台农业合作,福州已经没有太充足的时间可以等待。
一些专家认为,面临三通之后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把福建建成台湾农产品输入大陆各个省市的区域物流集散基地和交易平台。
“我们当然是希望这部法规能够尽快出台,毕竟什么政策都比不上立法来得实际。”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表示。今年3月,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2008年立法计划中,把《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列为“安排常委会审议的项目”的第一项。而在近日省人大法工委为立法调研组织召开的“促进闽台农业合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也认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闽台农业合作应有危机感。
从事涉台法律研究工作20多年的范良春认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对台上做文章,上海、江苏、天津、广东、海南、山东、浙江,甚至东北的黑龙江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吸引台资,造成了引进台资激烈竞争的局面。
范良春透露,面对这些挑战,《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的立法重点将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如注重产业集群的培育、促进农产品的物流和交易平台的建设、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把台湾农民创业园办成闽台农业合作先行先试点等。
范良春指出,要发挥闽台农业合作独特优势,就要着力建设一批闽台合作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发展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提高海峡农业经济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抓好台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台湾水果、水产品集散中心,实现台湾农产品和水产品便捷通关、转运,促进台湾农产品再加工、仓储及运销一条龙建设,把福建建成台湾农产品输入大陆各个省市的区域物流集散基地和交易平台。只有这样,方能在两岸农业合作上抢得先机。(记者 宋向洪 洪玉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