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为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省防抗“海鸥”纪实 |
1970-01-01 |
|
18日18时10分,在台湾造成较大灾情的“海鸥”在闽东再次登陆,19日凌晨进入浙江境内。尽管风暴强度持续减弱,但仍引发了大范围降雨。
面对挑战,福建迅速吹响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集结号”,船只进港,人员转移,暴雨预警……一系列紧张有序的防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尚未发现人员伤亡情况。
安全大转移
“海鸥”生成后,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对防御工作高度重视,作了重要批示。
17日晚,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台风最新动向,检查部署全省防御工作。卢展工要求,各级和有关部门要做好防御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面检查预案落实情况。各级干部务必提高警惕,高度重视、到岗在位、尽职尽责,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18日晚,卢展工再次前往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海鸥”登陆后的最新动态和所造成的影响。卢展工要求,各级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使预案得到有效落实;要根据降雨情况,严密监测可能发生的滑坡等次生灾害,及时转移群众;要强化责任机制,不能因为我们工作的不到位,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连续召开会议,部署防御台风和强降雨工作,并发布防御“海鸥”第一号指令,要求各地立即启动预案,做好防范台风和强降雨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渔排人员转移、船只回港避风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海鸥”在近海生成,移动速度快,7级风圈半径达到300公里,在福建的任何一个点登陆,都将覆盖整个全省,由此带来的强降雨将造成较大影响,这要求防抗工作务求迅捷严谨。
福建省防汛办副主任吴金塔表示,根据福建省的防台风预案,台风期间实行人员梯次转移,先是渔船和渔排上的人员,然后是低洼、河边、山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据福建省防汛办统计,截至18日10时,福建全省共安全转移海上作业人员18.3万余人。
“海鸥”登陆之前,宁德市总计有1.1万多艘船只及时回港避风,1.5万多名渔排养殖人员被转移到安全地带。
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说,台风登陆后,霞浦县附近海面阵风仍有9-10级,风雨引发的次生灾害仍然存在,宁德市继续保持高度警惕,把防台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防抗强降雨上,从18日夜间至19日白天,再次对全市139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严防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及时转移各类危险区域人员逾14万人。
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80岁的黄水花老人在台风登陆前一天从低洼地带的房屋被转移安置到市区安全地带,黄水花老人告诉记者:“我们转移出来的群众在这里有饭吃、有衣服穿、有地方可以住、有干净的水喝、有病还能及时医治,是享了党和政府的福。”
好机制确保“有惊无险”
18日上午,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陈建平突然收到了一条免费的手机短信:“据省气象台预报,预计台风‘海鸥’18日夜间在闽北浙南沿海靠近,请做好防范工作。”陈建平立即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安排防抗第7号台风“海鸥”各项工作。临时到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办事的市民小张也收到了同样的短信,连忙通知了家里人。
信息公开及时透明是福建省防抗台风的一大特色,福建省防汛办透露,截至“海鸥”登陆长春镇半个多小时前,共向全省手机、小灵通用户发送防台风公益信息达到515万条次。
福建是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因此山区和农村基层受台风、暴雨的影响也非常大。气象专家表示,受“海鸥”影响,福建省大部分县市都发生暴雨和大暴雨,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丘汀萌说,为加强基层乡村的抗台减灾能力,今年初以来福建省推行了“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要求一是每个乡镇都配备防灾信息接收和再发布平台,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等即时将预警信息传输给有关村庄、单位和防汛责任人;二是每个建制村都要编制相关防台风应急预案;三是防台风预案中每个环节的责任都要落实到个人。
为严防暴雨及其次生灾害,福建省常务副省长张昌平强调说,要保证在暴雨发生2小时前对县乡的降雨情况发出警报,各地要正式启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防灾减灾机制,注意防范局部发生的暴雨和特大暴雨,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盯防、巡逻,对病险水库、高水位水库、人口密集区上游的水库加强巡查值守,确保安全。
陈荣凯说,由于多方联动,多策并举,“海鸥”登陆后,宁德没有出现一人因灾死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