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里心镇上黎村地处闽赣交界的大山深处,但走进这个小山村,只见丛丛新绿中,道路宽阔,新房遍布。
这些天,上黎村甘家小组村民吴福根忙着搭建自家别墅新居,根据设计,这幢别墅造价在20万元,带上装修,没有30来万元下不来。吴福根说:“建房和装修的钱早准备好了,今年秋季就可以搬进新居。”
上黎村素有“由赣入闽第一村”之称,而甘家村民小组与江西省南丰县仅一山之隔。村子里46户人家,大半都在外地经商或办企业,留在家的村民则种烟种果、搞水稻制种,家家户户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建新房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甘家小组46户农民联名上书村委会,要求在甘家建别墅新村。
乡亲们的想法,得到了镇里的大力支持。去年初,镇里出资6万元请厦门一家设计院进行别墅新村规划设计。设计院根据甘家小组的地形和环境,设计出初稿,哪里建沼气池,哪里建猪圈,哪里放农具都设计出来了。
村民们每家派出一名代表,对初稿进行了评审。设计院根据村民的要求,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设计院的郭院长说,专门为一个村民小组做别墅新村规划,这种情况不多见,规划完成后,村民还要派代表参加评审,这更少见。
“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已经修进去,规划图也已经出来了。”村主任邱模贤介绍说,其余的农户也正忙着搬家、备料,今年底,这个别墅新村将初步建成。
上黎村没有沿海发达地区有利的区域优势,也没有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地处偏僻的上黎村民们靠什么闯出了一条富裕路?
“是国家的惠农政策让我们鼓起了腰包。”邱模贤说。
里心镇副镇长曾明星介绍说,近五年,国家累计用于上黎村农田基本建设及农村事业发展资金共有上千万元。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上黎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免除农业税,种粮给补助,购买农机有补贴……在一个个强有力的惠农政策下,上黎村村民抓住大好时机,发展多种经营,种烟叶、种果、种莲子,还有村民跑到邻近的江西租田搞特色种养。人勤地不懒,付出有收获,上黎村农民人均收入从6年前的3000元增至去年的近6000元。
村民杨建英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抓住和利用国家富民政策的代表,她和丈夫种了500多株黄花梨,培育10亩杂交水稻制种,农忙管田里,农闲做生意,加上孩子打工的收入,年收入10万元。再过几年,她还准备为孩子在福州买套房子呢。
前些日子,村里又有四名年轻人结伴走出了大山,他们的目的地是上海。
张永昌是其中的一个,今年28岁的他中专毕业后在沿海城市打过几年工,虽然工资还行,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回家过春节时,遇见在上海开店的乡亲,得知想要从家乡带些人过去帮忙时,张永昌动心了。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上黎人有外出经商的传统。在上黎村,平均每户就有1人外出创业,700多名外出的人员中,自己经商当老板的就有500多名。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返乡。但在上黎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不仅没有农民工返乡,春节过后,还有几十人外出。“这主要与他们敢打敢拼、互帮互助的性格有关。”邱模贤说,“上海闸北区有个建筑材料市场,上黎人开的店面占了三成,有些人的资产已经上了千万元。”
在上海经营水暖器材的苏海强今年带了3个亲戚出去,分别放到三家分店里当帮手。“先锻炼锻炼再说,如果真有能力,我把这些店面交给他们经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苏海强说。
每年春节,村里都要召集回家过年的在外经商人员,召开座谈会,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并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这些乡亲回到城市时,常常是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带着大山里的年轻人走进大都市。往往几年后,这些人又在乡亲的帮助下开始单干,这样一带十,十带百,上黎村人互帮互带闯荡四方。 (记者 郑长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