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福建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用生命诠释海西建设者的责任
2009-07-10

本报评论员

李朗红,一位来自中央企业的海西建设者,在他投身福建电力建设事业的短暂6年中,凭着一份责任、一腔热血、一份执著、一腔激情,历经艰辛,超负荷工作,创造了中国电力建设史上的“福建速度”,圆了福建20多年的核电梦想。

当海西新一轮建设的大幕拉开之时,当“福建速度”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全面推向其他建设领域之时,李朗红却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这片他深深眷恋着的土地,离开了这片他放飞梦想、燃烧激情的海天。他把一生最辉煌闪耀的最后6年,无怨无悔地献给了福建人民;把生命的全部激情,融入海西大业。用全部的身心,诠释了一位海西建设者的责任。

从李朗红身上,可以看到抢抓机遇的主动意识。他从不断推进的海西战略中敏锐地意识到福建正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地方的发展机遇,也正是央企的发展机遇,于是牢牢把握机遇,既壮大了中央企业的实力,也带动了地方经济。“项目无人给予,需要争取;项目不能慢熬,需要拼抢;项目不靠别人,需要主动”,这是李朗红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总结出来的。

从李朗红身上,可以看到坚韧执著的敬业精神。患过癌症、年过半百的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不仅付出超乎常人的辛劳,更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忘我拼搏,为了项目进度,每天超负荷运转,连续工作几天几夜;他始终充满创业激情,对每一个项目全身心投入,甚至在病重的时候,还再三表达“再给我一年时间,我还能跑一个项目”的愿望。

他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他留下的两大箱100多本、八九百万字的工作日记,成为电力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他有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为了建核电站,他在百忙中挤时间学习核电知识,从门外汉成为核电专家。

他有满腔热忱的为民情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惦记着为项目建设而搬迁的村民……

李朗红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十分宝贵。他视福建为第二故乡,为电力建设和海西发展呕心沥血,不仅自己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让子女接下建设海西的接力棒。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体现了领导干部勇担发展责任的优良品格,展示了新时期建设者的崭新风采。他是千千万万海西建设者的杰出代表。在持续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5年多历程中,正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像李朗红那样,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忘我工作,才使得全省上下形成谋求发展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应对风险的气势、服务全局的合力、拓展创新的气魄、锲而不舍的韧劲,不断开创海西建设新的局面,取得新的成效。

当前,《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新空间。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责任也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之时,广大干部群众要以李朗红为榜样,学习他抢抓机遇的主动意识、坚韧执著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忘我拼搏的奉献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满腔热忱的为民情怀,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勇于承担海西建设的新使命,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投入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奋力作为,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3号台风
    ·福建南平高速公路车祸死者增至18人(组图)
    ·王宪榕代表:“发券”不如减税
    ·林欣欣代表:定期体检惠及农村“半边天”
    ·戴仲川代表:食品安全,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许金和代表:挑战之中蕴藏机遇
    ·“惠民”消息上船头
    ·三明武警官兵与驻地藏族学生心连心
    ·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加快3G网络建设
    ·漳州一审判决一起特大走私毒品案两毒贩获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