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的乡村是宁静的,屏南的乡村也是热闹的。每到傍晚炊烟升起的时候,古朴悠扬的平讲戏曲调也随之飘荡,忙了一天的农民,喜欢用平讲戏的高腔驱走疲劳,以自娱自乐、振奋精神,往往是一人唱罢众人和,此起彼伏的粗犷唱腔,饱含真情,带着欢乐,融进了广袤的田野,给乡间的夜晚带来无限风情。
“平讲戏是以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起源于屏南,流传在宁德、福州地区,可以说是闽剧的前身之一。平讲戏多吸收当地民歌俚语,演出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深受群众喜欢。2008年6月,平讲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讲戏传承人、丑角表演艺术家张贤楼告诉我们。
对平讲戏颇有研究的屏南县文体局副局长陆则起介绍说,平讲戏在屏南县分布广泛,全县154个行政村中有132个村历史上创办过平讲戏班,是闽东方言区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平讲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剧目和声腔音乐,具有古代戏曲的审美观赏价值,是我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历史渊源
屏南平讲戏发祥地在棠口乡漈头村。漈头村原称龙漈,为张姓族居地,经济发达,是闽东较早开发的村落之一。清康熙初年,耿精忠派兵驻扎在屏南龙岗寨,寨主即漈头村人张良端,其时耿精忠军中演唱戏曲和散曲十分流行,因而军中的四平戏、仗头木偶戏、花鼓戏等也传入漈头等村。康熙八年,耿精忠叛乱失败,军中艺人逃亡,他们为了生存改用福州地区方言演唱,平讲戏就是肇始于这一时期。
当戏剧界人士知道我们在采访平讲戏时,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平讲戏史:漈头平讲戏著名艺人张志慎出生于明末崇祯辰年(1640),卒于清康熙丁酉年(1717)。康熙九年,漈头上村一度衰落,他举家迁往漈头下村定居,成为漈头下村开基祖。据张姓宗族世代相传,张志慎为平讲戏一代宗师,他20岁从艺,由于能识文断字,声色俱佳,就在平讲戏班中演小旦,30岁时成名,红遍屏南、古田等地。在张志慎影响下,平讲戏成为漈头张姓宗族的戏剧,一直在村中传承,并且出现了一些著名艺人,如清乾隆年间张旭偃在家中创办平讲戏班,培养了一批平讲戏优秀艺人。
清中后叶,屏南平讲戏一度走向繁荣,全县132个村创办平讲戏班,平讲戏艺人多达数千之众,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这一时期在屏南黛溪九洋村还出现享誉闽东北、号称“平讲一”的“一衡班”。清末到民国期间,由于受战乱影响,平讲戏渐渐走向衰落。
解放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平讲戏得到恢复,全县复办平讲戏班达30多个。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平讲戏又一度陷入困境。屏南县政府十分重视对平讲戏的保护与抢救,重新组建了屏南漈头村平讲戏班、屏南龙源平讲戏班等民间业余剧团,深入农村演出,深受农民群众的喜欢,平讲戏艺术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