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顺昌县郑坊乡兴源中心村格外美丽:整齐划一的小洋楼,宽敞笔直的水泥路;屋前花圃鲜花盛开,路边沼气池整齐有序;小洋楼顶,太阳能热水器闪闪发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村里出发向南,不出300米,是郑坊中心小学的所在地,再前行200米,便是乡政府,也是全乡最热闹集市所在。这对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人们来说,很平常,但在中心村的村民们看来,却另有一番感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兴源中心村一期工程于2006年建成,现有村民500余人,绝大部分来自后洋、张地等6个偏远的自然村。”兴源村管委会主任李胜说,过去大家住在偏远的大山里,来一趟乡里极其不易,随着中心村的开建,大家才陆续从大山里搬出来。 tujian.org
地质灾害“逼”出个中心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5年和2006年,郑坊乡发生特大山洪地质灾害,不少村民房屋损毁,为安置灾民,郑坊乡决定在兴源村田后建设中心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根据规定,受灾严重的村民如果搬入中心村建房,可享受5000元补贴,并按照12000元的最低价格拨付宅基地一块,减免所有规划、办证费用,再算上建沼气等补助,灾民总共可享受到约4万元的优惠。绝大部分灾民都拥护这一方案。 tujian.org
中心村征地、道路硬化等各项基础工作便风风火火展开。虽然建房的费用是村民自筹,但是道路硬化、绿化、电话、电灯等基础设施共需投资100余万,由乡里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整个中心村就是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建起来的。”郑坊乡党委书记祖丕凯笑着说,兴源中心村一期建成后,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方便,现在,还没搬下来的村民急不可耐,递交的迁移申请书已经有厚厚一叠。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年时间,110余户人家,500多人口,这仅是兴源中心村一期工程的规模,根据郑坊乡的规划,兴源村二期工程征地工作正在进行中,将安置约230户居民。“二期工程已进入征地阶段,预计将在3年内建成,届时将容纳近千人,基本可以满足村民的要求了。”祖丕凯表示,考虑到一部分村民家庭条件实在困难,乡里还为他们搬迁想了个好对策:允许困难的村民合伙建公寓房,一户住一层。“建房每家有5000元的补贴,几户凑一凑,地基的钱也基本解决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告别闭塞的山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月21日下午,放学时间已过,郑坊中心小学6年一班的李文华收拾好书包,和同学们在操场跳皮筋。“我家就住在前面的兴源中心村,从学校走到家只要5分钟,不用这么早回去。”李文化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李文华跟着父母从偏远的黄坑村搬进了兴源中心村。过去,她得到俸窠村读书,走路要一个小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仅是孩子读书方便了,村民们看病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过去,医院太远,村里人头疼脑热,都懒得找医生,自己弄点草药对付过去,现在卫生院就在家旁边,万一生病了,不至于像过去那么无助了。”从后洋搬下山的张七满老人说。 tujian.org
兴源中心村的村民过去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搬进了新村,不少人摇身一变成了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俸窠村登坡桥的张兴泉2006年搬进中心村后,妻子在附近的天和木业打工,他在镇上开车,夫妻俩每个月固定收入有2000多元。目前,两个小孩在附近上中学,一家人日子虽算不上富裕,但一想到房子建好了,收入也稳定,张兴泉脸上就忍不住泛起微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俸窠一期有42户搬了下来,其中有10多户在附近工厂上班。”原俸窠村民、现在在中心村担任管委会委员的刘春生告诉记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些没进工厂的人也有自己的活干。俸窠是个山村,地偏田瘦,农民们一年到头辛苦,产量却不高。搬到山下后,一些人承包了别人的田种烟叶、竹荪,收入不比做工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让下山的农民有活干,是郑坊乡政府在建设中心村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建设中心村的重点是发展工业。”祖丕凯表示,郑坊乡目前在中心村周围开发了500多亩,引进天和竹木等企业落地,可吸纳劳动力400余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0岁的张七满老人,自2006年随着房屋受灾的大儿子搬下来后,很享受现在的生活。他家周围,都是过去村里的老邻居,一点都不觉得孤单。他现在唯一的心愿是,希望两个还在山上的儿子早日搬下来,早点过好日子。 (记者 黄云峰 徐树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