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海西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
2009-07-10 |
|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条件。改革开放后,福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全国率先引进外资,开展包括电站、机场、程控电话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为实现《意见》提出的“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的要求,福建仍要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一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走廊,即正在建设中的交通工程应加快建设速度,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尽快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和现代化铁路网。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新增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尤其是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厦门的高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一批港口铁路支线。整合全省港湾资源,合理布局港口发展,完善两岸海空直航的设施条件,形成以福州、厦门为中心枢纽的主体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拓宽海峡西岸经济区腹地,强化高速公路的综合“通道”功能,使各种要素在区内和区际之间形成快捷流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岸交流合作提供支撑保障。
二要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优良港口优势,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大型深水港口和枢纽港建设,完善港口配套设施,促进金融、保险、物流、仓储等产业聚集。结合煤运港口建设,合理布局大型水电、火电建设,加快宁德、福清核电建设进程,发展风力、潮汐、生物等新能源,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稳定能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尽快与华南电网联网,将福建电网逐步融入全国大电网体系。充分利用优良港口条件,加强能源储备和中转基地建设,不断优化海西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完善能源的基础支撑体系,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和海洋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充裕的能源保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要推进海西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内道路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和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提高城市道路标准;进一步健全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防洪、防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推进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改善乡村交通、饮水安全、人居环境等条件,确保城乡供给安全;切实解决沿海岛屿供水问题,推进向金门、马祖等地供水、供电及铺设海运、通信缆线工程建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要加大投入力度,为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提供支持。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发展改革办主任、教授、博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