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福建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于广洲:建设好海西 发挥福建主体作用
2009-07-10

  近日,受省委书记卢展工委托,省委副书记于广洲在厦门分别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和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以下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采访实录。

  主持人:欢迎 继续关注《海峡两岸》,日前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份《意见》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也就是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允许在对台经贸、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先行先试,取得经验。那么海峡西岸经济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概念?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什么样的主体地位?就这方面的话题,《海峡两岸》栏目专访了福建省委副书记于广洲。

  主持人:我们首先想请于副书记给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个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地理来说,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福建省委副书记 于广洲:我们首先讲海西,它是对应海东而成立的。或者说白了就是,有海西必有海东,所以这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东是对应的,有西必有东,东西一联合,就变成海峡经济区。

  提出要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以及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海西经济区东边与台湾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大陆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

  主持人:我们知道5月14号,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那么您认为为什么这个意见会以福建省为主体,来建立这个海西区?

  福建省委副书记 于广洲:因为它有“五缘”的优势。然后第一个就是地缘相近,所谓地缘最近的地方有68海里,然后血缘相亲,台湾的人当中有80%的祖籍地在福建。然后从文缘相承,你看我们这个闽南话,客家语,可以说是两岸都非常习惯,而且是非常通俗的语言。然后从这个商缘来讲,以前叫做船不通商通,商缘相连。然后法缘来讲就是相循。简单说这个“五缘”就决定了这个特殊的地位。所以它就可以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海峡西岸应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这个地区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历史原因就是海峡两岸没有形成和平发展的这么一个氛围,特别是咱们胡总书记去年讲了和平发展,应该说是深入人心,有了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在这个转折下,福建和台湾之间,现在有一个共同发展的机遇,就是大家希望和平发展。

  第二个福建在整个国家在抗击金融风暴的时候,需要更多联手,台湾岛也有这个迫切的愿望,因为它这个经济发展目前也不是很快,这个也是实话。那么咱们这个地方发展,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总理讲,恰逢其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海峡西岸20城市养老保险有望无缝化自由转移
    ·福州一小区水管老化生锈 居民常年喝"
    ·福州一工业区3藏獒发狂乱咬 工人被撕裂一只
    ·福州小学今年秋季招生方案出台 5类学生可借
    ·福州将大范围改造道路景观 涉及多条主干道
    ·三明宁化籍大学生获"世界最聪明者&quo
    ·偷情少妇宾馆内杀夫碎尸 因作风不好常遭打
    ·福清市政府决定关闭51年老纸厂应对龙江水源
    ·刘延东强调把海西打造成重要文化产业基地
    ·福建省卫生厅要求预约挂号时间流程必须公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