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 薛辉 之光 王勋郑友贤 江荣义 阙文龙 王华友 林姿 谢向明 王浩志
福建在线讯 昨日,以“加强两岸高校交流共创教育双赢”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大学校长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北大学等四十多所知名高校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谋两岸高校发展。
研讨会重点讨论了:两岸高校校际交流与合作前景展望,两岸高校校际互补性分析,两岸教师交流与合作展望,两岸高校科研交流与合作展望,两岸高校学生联合培养现状、难点分析,两岸高校学生联合培养展望等六方面内容。
观点:学术交流 能否突破对本科学历的限制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首先发言。“我很期待台湾方面对大陆本科学历的相关限制能有所突破。”他说,目前天津大学与台湾成功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项目,仅限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交流的时间也偏短。龚克的期望引起在场许多高校校长的共鸣。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两岸进一步加强教育交流是必然趋势,如果能够完全实现可以相互承认学历,两岸的教育交流也会更开放。
龚克提出,大陆目前不少高校长期形成的专业化太强,而对学生的灵活性不够重视。他说,相对来说,台湾的高校教育更注重应用基础的研究和实际应用问题,国际化程度也更高,如果两岸高校的合作能够制度化,可以促成两岸学生更好地取长补短,无障碍地交流。
高校科技 要从“墙壁上”走到“企业中”
台湾中州技术学院院长彭作奎说,在今天如何找到科技和商业的契合点已经成为校长必须去考虑的问题。以台湾为例,台湾的专利数量很多,但应用并不多。高校的科技成就都“贴在了墙壁上”,而应用在企业技术上的并不多。高校的高科技和技术必须要走向“实物化”,必须要为经济服务,要创造出价值。
曾任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瞿振元说,他曾经到过台湾,看到一则教育广告,广告说,教育不是年糕模子。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工业化的模式,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素质 如何应对困境要引起重视
台湾耕莘健康管理学院校长杨克平提出的是目前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压力问题。她说,在台湾,有不少拥有很高学历、技术很棒的大学生,但是却正是这批最有希望的年轻群体的自杀率却居高不下,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如何为学生释压,如何教育学生应对困境,要引起重视。
台湾中州技术学院院长彭作奎也称,目前不少学生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很差,不懂得如何释放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在高校中培养敬业精神,培养团队精神,可是却忽视了对他们心态的一些关注,今后必须要提倡面对未来的全能教育。
□声音
“这样多的来自海峡两岸的高校校长能凑到一起,实属不易。高校是思想活跃的地方,校长交流也是两岸交流较为活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
“我们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先办成最受人尊重的大学,而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的德性,德性如何表现?要看大学对历史的责任感,对待金钱的态度,还应该能够收藏社会的良心。在学术上一旦出现腐败,这个大学探求真理的空间就丧失了。”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台湾高校,中国文化无处不在。高校里有国文系、国术系,美术系里有国画……虽然两岸高校在教学理念上有差别,我们可以存同,也可以存异。”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
□现场特写
山东大学寻根 源头证据落在台湾
昨天在研讨会上,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说起了一件旧事。他说,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的创办史料依据,是《奏办山东大学堂折》及《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的“奏折”原件。
1981年,山东大学在组织编写第一版本校史时,工作人员就多次到北京和南京等地查找资料,最后仅在首都图书馆找到奏折的汇编排印件,原件却没有下落。后来,经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有关人员推测,当年因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避难西安,有些奏折可能流失到台湾去了。于是,学校想法与台湾有关方面联系。
有一回,原台湾大学校长来山东大学访问,学校便委托他帮助查找,果然,“奏折”原件就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被查到。他笑称,这份珍贵的复印件正是得益于两岸教育界的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岸高校负责人提出的观点,在论坛上频频引起共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