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阳光中洒满了激情的音符,举世瞩目的首届海峡论坛今日隆重开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000多位台湾各界人士特别是台湾基层民众积极参与,大陆各省、区、市有关部门组团欣然赴会,“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台办等部门共同主办的这场盛会将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大平台。
5月15日至22日,海峡论坛4大板块18场大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4个重要城市——厦门、福州、泉州、莆田隆重举行。世界把目光聚焦海西,居海西主体地位的福建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这块正致力于两个先行区建设的热土与台湾有着深厚的渊源。
是的,谈宗论祖,台湾同胞一代代追溯,80%会把源头追到福建;厦门金门,最近处距离不过1000多米,中秋节鹭岛的焰火燃亮了金门的海天……
福建——台湾,台湾——福建,仅隔一湾窄窄海峡,具有亲密的“五缘”关系,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几年来,海西建设依“五缘”优势,拓“六求”作为,更促进了两岸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
5月,两岸的杜鹃花竞相开放,北京传来的消息振奋人心: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意见》中,福建与台湾的“五缘”关系、福建对台湾交往的独特优势被充分肯定。“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这字字句句重千钧,让福建人民欢欣鼓舞。
思路明确“前沿平台”责任重
海峡咫尺,殷殷相望。改革开放后,福建逐渐成为全国对台交流的“前沿平台”。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发挥福建的对台优势,一直把福建的对台工作作为全国对台工作大局中的重中之重来考虑,把发展闽台关系作为促进两岸关系的重点来部署,把重要的对台活动安排在福建,把重要的对台工作交给福建办,把重要的对台政策措施首先安排在福建实施。在中央的直接支持下,福建进一步确立了对台工作的目标任务,形成了明确的对台工作思路。
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对应台湾海峡,包括周边地区,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自然积聚、不依存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这一战略性决策凸显了福建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对台优势。福建将在海峡西岸构筑一个能够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融合、完成祖国统一的功能性区域,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2005年5月17日,在会见前来参加海交会的海内外嘉宾时,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依托“五缘”,拓展“六求”,即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为此,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对台经贸、促进对台“三通”、对台旅游、对台文化交流、对台农业合作和对台工作平台建设6个工作小组,共涵盖39个省直部门和中央驻闽机构,全省形成了党政齐抓、部门实施、群众参与的对台工作新格局。
正当海西战略的效应不断拓展、加快提升之际,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在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他亲切会见10位台商代表,鼓励台商继续投资福建。胡锦涛对福建对台工作的独特优势给予高度评价,对福建发展两岸关系的思路、举措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希望福建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推动两岸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促进两岸直接通航出现新局面,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落到实处,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总书记的指示为福建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给予福建进一步拓展两岸关系极大的动力。
2007年11月,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目标迈进,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福建省委的这一思路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和支持。
海西战略打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都曾对福建的工作进行指导,希望福建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主题,进一步加强闽台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在对台交流交往方面积累更多经验,取得更大进展,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构建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
5年多来,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怀下,省委、省政府紧密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依托“五缘”优势,努力践行“六求”作为,积极探索、力求创新,注重运作、先行先试,不断推动对台各项交流与合作向宽领域、高层次、纵深化方向发展,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构筑了前沿平台。5年多来,台商来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我省共吸引台资项目2000多项,实际利用台资10多亿美元,每年实际利用台资数占大陆总数的份额比重逐年增长,从2004年的6.08%提高到去年的13.37%,目前全省历年累计利用台资达到140多亿美元,约占大陆的1/4。
5年多来,闽台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台资已成为我省利用境外资金的第二大来源;文化交流日益热络,现在每年在我省举办的两岸交流活动超过100项;两岸往来更加便捷,“三通”效应持续增加,形成海空并举、客货并进、多点多线的格局,我省正逐步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枢纽、货物集散的中心、信息沟通的桥梁。通过海西平台,海峡东岸与大陆的交流合作更频繁、更密切、更活跃,广大台胞对祖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了更多的认可,对两岸是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大的认同。
先行先试积极作为求突破
海峡潮涌,奔流不息,八闽儿女敢立涛头勇争先。
伴随着海西建设嘹亮的冲锋号,福建在落实中央惠台措施上以一系列的“首个”、“首批”、“第一”、“最早”、“率先”动作走在全国前列,在两岸关系史上写下了多个“突破”纪录——
签订了两岸第一个书面协议——“金门协议”,最早实现由两地地方民间团体在一个中国原则的框架内签订“两马协议”和“两门协议”;
在全国首个设立台商投资区、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对台小额贸易点、对台渔工劳务输出点;
在全国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目前,已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漳州天福茶学院获准招收台生;
在全国第一个开通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之间的集装箱班轮海上“试点直航”,启动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海上直接往来;
在全国首批设立台胞落地签注口岸、台湾渔船停泊点和台胞接待站,开放大陆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旅游,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湾本岛旅游;
率先启动厦门、金门“两门航线包裹快运业务”,实现两岸交往的新突破;
率先赴台举办大陆产品展。2006年6月24日,首届“两岸(福建)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展销会”在台湾澎湖开幕,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在澎湖举办商品展,取得了与澎湖直接往来的诸多突破;
率先建立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农产品销售集散基地;
率先开办两岸通汇、新台币现钞兑出业务;
率先在台湾岛内大型场馆举办文艺公演,开展职业教育交流培训;
率先建设国家级专业涉台博物馆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
率先启动实现海上货运直航、客运包机、直接通邮通汇等工作。2006年6月8日,泉州直航金门的海上客运航线正式开通,双方船舶悬挂公司旗帜出入港口,此海上直航模式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两岸直航;
率先进口台湾水果,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的种类和范围,启动对台湾农产品紧急采购,恢复对台渔工合作业务;
率先批准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开展台胞职业技能鉴定;
率先成立第一个有台湾工商界人士参加的两岸经济合作组织——闽台经济合作促进会;
……
福建省通过这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方针、战略部署,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面交流合作发展得双赢
春暖海西,芳菲两岸。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波澜壮阔的长卷中,具有独特对台区位优势的福建腕扼风雷,先行先试写新篇;高歌猛进,多领域合作交流谱华章。妙笔处处,精彩连连——
产业对接入佳境经贸合作上层楼
两岸交流,经贸先行。海西建设5年多来,我省着力优化台商投资环境、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方式,对台经济合作稳步发展,两岸经济关系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5年多来,我省相继出台《福建“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以及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建设利用台资的密集地区,如火如荼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商大举投资,台资已成为我省利用境外资金的第二来源。随着闽台贸易的快速发展,台湾已成为福建第一大进口市场、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七大出口市场。从2002年至去年,闽台贸易额翻了一番以上,去年达72.56亿美元,累计实现贸易总额599.66亿美元。随着闽台产业对接步伐的加快,台湾产业转移呈现整体性、行业性趋势,已形成了海沧、集美、杏林、马尾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台商投资产业集聚区,我省利用台资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精密仪器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合作的领域由第一、二产业延伸到物流、金融、资讯、教育等第三产业,形成了行业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
以台资为骨干的电子、石化、机械等行业已成为我省的三大支柱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产业链效应不断显现。电子行业形成了以冠捷电子、捷联电子为龙头,华映光电、韩国LG、日本NEC、JVC等为配套的显示器产业链,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冠捷电子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器供应商。机械行业以东南汽车为龙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吸引100多家配套厂商,形成年产值100多亿元的汽车城。石化能源行业的华阳电业、厦门翔鹭等龙头企业多年来一直跻身大陆外资企业500强。台资企业在福建发展的成功范例,不但吸引了台湾岛内众多大企业,也吸引了一批国际跨国公司与之配套,形成产业集群。
如火如荼的海西建设引起台湾金融机构的极大关注,5年多来,岛内一批金融机构先后来闽考察、开设分支机构、参股金融产业发展。台湾国泰人寿在闽设立分公司,台湾富邦银行入股厦门商业银行获银监会批准,台湾人寿和厦门建发集团合资的君龙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台湾统一证券正式获准在闽设立办事处,台湾国泰世华银行正积极商洽参股福州商业银行,中华映管、翔鹭石化、三德水泥等台资企业上市融资也正在积极推进。
两岸“三通”路顺畅人员往来更频繁
半个世纪以来,一条窄窄的台湾海峡使厦门与金门、马尾与马祖咫尺成天涯,直至2001年,“两门”“两马”签订合作协议,启动“两马”直航,方使天堑变通途。
2001年1月,“两门”、“两马”“小三通”航线开通,成为台胞、台商往返海峡两岸最便捷、最省钱的黄金通道,为促进两岸直接“三通”积累了经验,作出了贡献。截至去年,“小三通”航线累计运送旅客372万人次,去年突破100万人次;货物运输实现常态化,累计运送货物606.79万吨;依托“小三通”航线的包裹快运业务自2006年4月启动以来,累计寄递5400多件、36000多公斤。
去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两岸直接“三通”实施以来,我省整体运营平稳,截至今年2月,对台直航港口完成对台货运吞吐量320.6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25万标箱;福州、厦门邮政局收寄两岸函件、特快专递、包裹163438件,4.89万公斤;福州航点去年以来运送旅客57344人次。
在抓好闽台往来通道建设的同时,我省还积极发挥连接内陆地区的功能,大力发展省外——福建——台湾的海空联运业务,大力加强口岸集疏运网络建设,吸引两岸人员、物资经我省往返,努力建设海峡西岸和中西部地区人流、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和中转点。几年来,通过开展对台海上试点直航、“小三通”、两岸包机、海上货运直航等业务,我省形成了多点多线、客货并进的格局,逐步成为两岸便捷往来的主要通道。
海峡品牌勤打造旅游对接势头好
我省旅游资源丰富,是台胞到祖国大陆交流、旅游最早、最主要的地区之一。携手将海峡两岸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成为闽台旅游界人士的共识。
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海西战略。2004年底,福建居民赴金马澎地区旅游率先启动。近5年来,游客人数持续增多,至去年,我省赴金马澎旅游累计达3165个团组、69888人次,目前旅游线路已延伸至台湾本岛。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旅游,12年来,我省累计接待台胞919.08万多人次,居大陆各省市前列,每年来闽旅游台胞占全省入境旅游总人数的三成以上,去年近100万人次,我省成为台湾重要的出境旅游市场。
自台湾方面开放岛内居民经“小三通”航线往返两岸后,我省采取简化办证手续、优化口岸通关环境、便利行李转运等措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经“小三通”航线来闽旅游台胞人数明显增多。随着闽台旅游产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我省出台《入闽旅游和对台旅游奖励暂行办法》等鼓励措施,闽台两地旅游机构持续联合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妈祖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导游之星大赛等活动,共同设计闽台连线精品线路,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联盟,订立旅游协议,构建“海峡旅游”品牌,不断促进闽台旅游业优势互补、资源互享、信息互通、旅客互送、景点互连、市场互惠,取得明显成效。
台湾农民乐创业农业交流前景广
闽台地缘相近,自然条件相似,具有大陆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发展对台农业的优势。我省大力鼓励台湾农民和农业企业来闽创业,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持续举办各类两岸农业合作活动,促使闽台农业合作快速发展,形成了联接东岸、呼应周边、辐射全国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格局。
截至去年,我省累计批准台资农业项目2094项,合同金额26.2亿美元,实际到资15.1亿美元,农业实际利用台资位居大陆首位,占五大农业实验区利用台资总量的70%以上。
自福州、漳州两市获准成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后,2005年,经国台办和农业部批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从福州、漳州扩大到全省。全国唯一的两岸林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合作实验区”也正式成立,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挂牌开园。福建成为大陆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平台最大、项目最多、台商农业投资最密集的省份。
随着大批台商前来投资农业开发,闽台农业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从最初的引进农作物良种,逐步朝向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由种植业、零星单项逐步向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和整体配套方向发展。台湾农业的优良品种、适用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引进力度加大,并在我省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其中引进农业设备5000多台(套),引进台湾良种2500多个,推广应用150多个。
2005年,利用海交会平台,首次组织台湾水果经直接往来航线零关税进入大陆展出、销售。在厦门中埔和霞浦三沙分别建设大陆第一个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和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并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等地率先举办台湾水果及农产品订货会或展洽会,一个涵盖福建对台主要口岸的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形成,台湾农水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目前已累计进口台湾水果4038吨、货值453万美元,水产品87700多吨、货值3896万美元,厦门口岸水果进口量位居大陆前列。
文化交流求融合内容多元领域宽
福建与台湾文化相承,这是两岸民众进行交流、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纽带。
5年多来,我省以祖地文化为源头,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民系文化等为主题,以闽剧、高甲戏、莆仙戏、歌仔戏等地方戏曲为交流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对台文化交流,增加台湾同胞对“根”、“祖”、“脉”的认同,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我省努力拓宽交流领域,积极开展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宗教、人才、气象、新闻、出版等领域的对台交流,每年以两岸名义在我省举办的交流活动超过100项,呈现出内容多元化、往来热络化、项目品牌化、活动持续化的特点。
继2006年的连战“福建祖地行”之后,又有吴伯雄、萧万长、江丙坤、林丰正等一批台湾知名人士先后来闽探亲访友、寻根祭祖,掀起了一股股热潮。与此同时,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方兴未艾,现在每年光是到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进香的台胞就有约10万人。
围绕建设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我省出台了《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意见》,大力加强闽台教育合作。闽台教育机构在师资培训、学生互派、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了良性合作关系,涉及大学、中学、小学等各阶段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目前,有15对闽台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教育交流,我省累计招收台生3700多名。多渠道入岛文化交流也是闽台交流的重头戏。5年多来,我省先后入岛举办两岸图书交易会、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两岸妇女论坛等活动。去年4月,我省组织“妈祖之光”大型文艺晚会到台中、台南演出,现场观众超过15万人次。
海峡两岸地方媒体新闻交流在福建先试先行,去年中央率先开放福建在线报业集团、福建广电集团两家媒体作为大陆首批地方媒体赴台驻点,这是两岸新闻交流史上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程中的一大亮点,更是闽台新闻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
载体建设显效应构筑平台谋发展
几年来,我省积极构建两岸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凸显对台特色,扩大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影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一批涉台场馆相继建立,“9·8”“6·18”等综合性、行业性对台经贸合作平台名声越来越响,如今,海峡论坛又将成为一个享誉两岸的品牌。此外,我省还设立了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海峡青年论坛等一批交流载体,举办两岸图交会、文博会、旅博会、纺博会、鞋博会、林博会、茶博会、艺博会、花博会等一系列行业盛会。
闽台两地还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互动机制,以行业对行业、协会对协会、县市对县市、学校对学校、宫庙对宫庙等形式,逐步构建起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闽台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了以民对民、以地对地、以闽对台的格局。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福建区位特殊、地位特殊、使命特殊。乘着中央支持海西建设这一重大政策公布的东风,借助海峡论坛这一两岸民间交流的大平台,福建必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的进程,从更高层次站位、以更快速度升位,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