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林武(中)教四川师傅做卤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党中央决定我省对口支援彭州后,来自我省9个设区市的120名援建干部,上万名援建者,背上行囊,告别家人,来到1500公里外的彭州。每一个援建者后面都有故事。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只要彭州市民笑了,自己就满足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震一周年之际,记者走入这些援建者的生活,为您细数这些在彭州的福建面孔。
福建面孔:林德志
彭州任务:建安置房、盖教学楼
他带的队伍 创造了“海西速度”
您还记得彭州清平小学的“白鹭楼”吗?这栋教学楼是重建区首个建成的永久性学校项目。大楼启用后,不少周边乡镇的家长羡慕得不行,他们都想让自家孩子转学到这里读书。对于“白鹭楼”,清平小学校长安蓉一直重复一句话:非常满意!这栋教学楼只用了110天就建成。经四川省质检站初步检测,五个够条件报省优的学校援建项目,全部都是林德志所在的厦门援建团队的援建者们创造的。
“5·12”地震八天后,厦门市接到了建设部下达援建四川灾区一万套过渡安置房的任务,时任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副局长的林德志和他的团队,在第二天就到达成都,厦门也是全国第一个来报到的灾区安置房工作组。
到彭州之后,林德志和他的团队,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建起了271套板房,并命名为“鹭龙苑”。这是我省在灾区建成的首个安置房小区,一千多位受灾群众告别地震棚,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板房。中央电视台为此专门做了现场连线报道,称福建援建的过渡板房处处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
林德志只是无数福建援建者的一个缩影。在其他援建者身上,您也能发现,“海西精神”、“海西速度”渗透在每一个福建援建团队中。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