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南河污臭水今绕两山浇绿忙 |
2009-07-14 |
|
“我上班天天都要经过南河道,如今,看到的是逼真的水清岸绿,以前粗大的排污口更是一个都不见。治理工程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真是太好了。”家住南面滩今年已经72岁的苏康生说:“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亲眼目睹了雁滩水乡近50年的面貌变迁。自从南河道整治后,现如今整个河道又恢复了原生态状态,恍惚间雁滩水乡美景又重现在我们眼前了。”在张苏滩市场做蔬菜生意的河南籍老板唐哲衷说:“我在南河道边生活也有8年了,南河道前后变化太大了。从南河道的变化可以感受到一个优美、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气息。”
“治前治后两重天。”伏龙坪街道办农业处主任陈生财这样评价南河道治理所带来的效应。据他介绍,皋兰山上共有6个自然村,分别是头营村、二营村、三营村、红沟村、卓家沟村等,共有838户,总人口达到3773人。上世纪60年代,山上的村民几乎都是靠天吃饭,人畜的饮用水都是通过挖设地窖蓄积雨水解决的,遇上干旱的年头,只好饮用从南河道提灌上来的水。来自南河道的水本是一直用来浇灌庄稼的,后来南河道变成了污水道,每到浇灌的时节,站在田边,看到从那里提灌上来的是半渠沫子半渠污水,闻到的是令人作呕的恶臭。田地里浇上这样的水,通常会有大面积的蔬菜死亡,玉米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的现象,更严重的情况是土地出现盐碱化。再到干旱年头,蓄积的雨水不够饮用时,村民们会把从南河道提灌上来的水灌进土窖,沉淀之后仍然发出难闻的气味,但还得供人畜饮用。自从南河道改造之后,农田的灌溉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从2008年开始,水不再浑浊,气味不再难闻是最明显的变化。而今年灌溉后,情况则明显好转,鲜见蔬菜死亡现象。
57岁的头营村村民杨大爷也向记者回忆了他多年来饮水情况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他们村家家户户都有个水窖,其实就是在土地上挖个较大的坑,能在下雨时蓄积雨水,生活用水通常都来自这里。而在干旱的年头,就要饮用提灌自南河道的水,泡沫丰富是这种水的主要特点,而且还会呈现出多种颜色的泡沫,这主要是依污染源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样的水即使经过沉淀依然难以入口,村民们只好用这种水冲泡茶叶来压住怪味。90年代,村里搞了雨水积留工程,用水泥封住水窖的四壁,这样大量的雨水被积留下来,饮水困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2001年,一件连做梦都梦不到的好事出现在了村里,山上的每家每户都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可以和城里人一样饮用干净、安全的水源了。2008年的南河道改造工程在村民中家喻户晓,因为他们明显感受到了南河道改造的好处,现在提灌上来的水再也不见曾经的泡沫肆意、臭气熏天的现象。
已在皋兰山从事提灌管理工作30多年的兰州市城关区水利局皋兰山电力提灌站站长范多胜对南河道改造带来的益处感受颇深:皋兰山共有农业灌溉面积10800亩,其中保灌地6200亩,绿化用地4600亩,这些大型灌区将全部受益于治理后的南河道提灌水。今年,提灌水质明显变好,好多村民看着清粼粼的黄河水都说,这样好的水喝起来不会有问题。
“这水不仅一点臭味都没有了,而且也越来越清,看来,南河道的水质确实改变了许多,今年菜花的味道肯定好……”7月12日,看着汩汩流出的黄河水,城关区皋兰山乡二营村村民罗守贵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一边浇水,一边高兴地和同村民村民闲聊着。对他们来说,南河道水质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是无尽的喜悦,近半个世纪污水浇菜地的历史将从此结束。
南河道作为甘肃省最大的生态治理工程,已历时3年,昔日臭不可闻的龙须沟,如今脱胎换骨变成了美丽妖娆的女儿河,梦幻般的转变让诸多老兰州惊叹不已,更让许多外地游客艳羡。成都来兰做生意的葛春旺告诉记者,综合治理后的南河道可以和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府南河相媲美:“如果你了解这条河前后变化的全局,你一定会被这种变化所震撼。”
河道治理作为生态工程建设之一,在城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投资12亿元的南河道治理工程不仅让兰州市的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且其承担的农业灌溉用水目前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经过兰州军民3年的苦战,总投资12亿元的南河道治理工程已初显功效,它的成功为“山水城市”的建设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历史悠悠,南河道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盛的变迁,这场变迁给了这个城市太多的感慨和觉悟,今天,兰州已经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全市各地。“让兰州变得更加繁荣、美丽、宜居,还要做足‘山水文章’。”这一理念,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今后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兰州从来不缺少山,沿城市南北两边的群山紧紧包围着兰州盆地。曾经的兰州,得益于南北两山的护佑,很久以来,它们一度成为保卫这个城市的天然屏障,使得历史上的兰州易守难攻,因而赢得金汤城池的美誉。兰州也并不少水,一条黄河从城市中心穿过,成为这个城市对外展示风采的标志之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它反映了中国哲学中的山水观。聚焦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山水城市是从城市建公园到城市变成公园的质变飞跃。因此,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鲍世行提出,山水城市是21世纪中国的人居环境。
兰州是黄河流域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兰州已经加快实施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和黄河风情旅游线综合开发工程,把黄河市区段40公里两岸道路桥梁建设、河堤修砌加固、航运河道疏浚、旅游景点开发、城市建筑风格以及绿化美化亮化融为一体,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汇集其中。
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依靠兰州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理环境,要改变兰州的生态环境,必须搞好兰州的两山绿化建设。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兰州人民就探索开展人工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问题,到今天为止经历了4个阶段,大约100多年的历史。多年的艰苦拼搏,今天的南北两山已累计完成绿化面积58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5亿株,植物种类已达59科139属248种,脊椎动物共76种……南北两山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人工森林生态系,昔日的“黄土坡”,正在被生命的底色——绿色一点点浸染。
南北两山绿化,不仅对改变城市环境面貌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发展城乡经济,改善投资环境,都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绿化的不断推进,一些承包单位纷纷建起了林业基地或山庄别墅,提供餐饮娱乐、棋牌健身项目,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了市民前去休闲度假。而基于兰州市河谷城市的高密度建设和绿地休闲空间偏少,南北两山的山庄别墅也成了人们观景休闲的好去处。近两年,两山每年都会吸引数百万人上山游玩,经济效益也日益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两山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1.6亿元左右。
除了在山的绿化上花大力气外,兰州在水的打造方面同样不遗余力。从地缘方面看,兰州地域边界没有上海或广州的那种雄浑辽阔;从人文方面讲,兰州的人文历史没有北京和西安那般古老沧桑,但由于两千多年来吸吮着黄河母亲的乳汁,兰州自然被哺育得朴实憨厚,与众不同。
兰州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像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一样吮吸着黄河,像呼吸着空气中的氧气一样呼吸着黄河。寂寞流淌着的黄河才是兰州的精神、兰州的魂,它以静穆的流淌滋润着沿途的每一寸土地,滋润着城市中每一个人的生活,浇灌着他们的心灵。单是一条百里黄河风情线,就足以体现出兰州在水的打造上所下的功夫。风情线是一座露天的雕塑博物馆,“黄河母亲”、“绿色希望”等雕塑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兰州悠远的历史;风情线又像一座植物园、百草园、百花园,草坪和花坛上的树木荫翳蔽日,松、柏、云杉等几十种树迎风摇曳,尽展妙曼身姿;风情线更是兰州市民户外活动的好场所,每天清晨,人们迎着朝阳,沐浴清风,来这里打太极拳、跳舞,有的还在这里一展歌喉,或漫“花儿”,或唱秦腔,快乐地享受着生活的每一天。在山水的打造上,兰州已经将山水理念发挥到极致,从而使得兰州城市布局尽展美丽画卷。
南河道水质的改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位于皋兰山的头营村因距离兰山较近,因此近几年来以发展旅游业为主。村长魏红虎向记者介绍:头营村的农家乐是皋兰山上一个重要的旅游项目,该村人口542人,共131户。现有农家乐40户,另有农户依此发展骑马、运输的旅游相关项目。头营村紧靠兰山公园,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农家乐作为该村的经济支柱,每年为每户村民带来的收入能达到1.2万元—1.8万元之间。为加快兰山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步伐,增加村民收入,今年,头营村申请退还350亩林地,发展为经济林,并在此基础上新发展40户农家乐,由政府统一挂牌、统一设计。此次新增农家乐的规划建设将与兰山整体环境相协调,以绿化山林、美化环境为宗旨。
据悉,此次新增农家乐与已有农家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以林木作为旅游的主要项目,用林木为游客提供优良的环境,从而推动兰山旅游。这片经济林的开发,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经济林的灌溉用水取之于南河道,优良的水质将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目前,总投资24万多元头营村正在实施灌溉配套工程。魏红虎表示:“南河道水质的巨变,不仅使这条古老的河道焕发新春,使它成为兰州的‘风情复线’,最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村上灌溉用水的水质,使兰州市民的餐桌重新得以净化。”
随着雁滩南河道沿途91个排污口的全部封闭,不仅南河道的水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黄河兰州段流域的水质都在政府部门的监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成为静静润泽沿途万亩良田的源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