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掠影 |
2009-07-14 |
|
在文博会上展出的天水竹雕受到客商关注。2008年,天水竹雕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报记者 吕亚龙 摄
在本届兰洽会上,具有地方特色的兰州牛肉面、灰豆子、手抓羊肉等以袋、桶便携包装食品,受到外地客商和兰州市民的欢迎。本报记者 高樯 摄
穿行在以“美丽甘肃、文化甘肃、创意甘肃、和谐甘肃”为主题的第四届文博会上,处处能感受文化之美——首先是色彩之美,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的色彩都在其中;继而是声音之美,古筝、唢呐、琵琶,丝竹之声声声入耳;还有笑容之美,起舞的女子、绣花的艺人、参观的男女老少,个个笑脸盈盈……文化魅力
文博会上,有一批“识货”的文化人来寻宝。
得知第四届文博会召开的消息,著名导演王星军急匆匆赶到兰州。这位执导过中国第一部在联合国总部首映的影片——《月圆凉州》的导演对甘肃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祖籍张掖,对甘肃很了解,甘肃厚重的文化资源是挖掘不尽的艺术创作宝库。”
在此次文博会上,王星军与礼县签订了数字电影《始皇寻根》的拍摄项目,这是一部讲述秦始皇西巡祭祖的故事。王星军说:“有关秦始皇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反映秦始皇西巡这段历史的还没有。”
礼县大堡子山是“先秦十二公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横扫六国,完成霸业的遗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5家单位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在大堡子山遗址发现了包括夯土城墙等在内的大量遗迹,其中大型“乐器坑”的发现,对于秦公大墓墓主的确认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这一发现,被列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王星军敏锐地捕捉到礼县大堡子山题材的文化价值。他的想法与正想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先秦文化资源推介出去的礼县人不谋而合。
据王星军介绍,《始皇寻根》的创作班底已经确定,这个班底汇集了国内顶尖的美术师、录音师、化妆师及服装师等,他们的名字与一连串名气很大的影视作品相连——《满城尽带黄金甲》、《荆轲刺秦王》、《香魂女》……之所以能邀请到如此强大的阵容,王星军说是因为“甘肃文化的魅力”。
其实最令王星军感兴趣的甘肃题材是伏羲文化,“我想拍一个真实的伏羲”。但他坦言这一题材太厚重,不能操之过急。目前在他手上,与《始皇寻根》同时进行的剧本是反映白马藏族题材的《白马人》、反映陇南乞巧文化的《我的织女情》。
在6月13日上午举行的项目签约仪式上,我省73个文化项目顺利签约,签约金额达22.75亿元。甘肃的文化魅力,正在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产业。
文博会上,还有一批有浓重文化情结的甘肃人在寻找合作机会。
记者在平凉展区找到柳育武时,这位一手将纸织画产业发展壮大的老总正忙得不亦乐乎。
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并称为“四大家织”的平凉纸织画曾一度失传。上世纪八十年代,柳育武的老师王天波重新研究发掘并发明了织机,令平凉纸织画重见天日。平凉纸织画以适宜编织的中国画原作进行托裱,裁切为等宽的竖条作为经线,同规格的白条作为纬线进行手工编织。编织后的画作如浮云轻纱,烟笼雾锁,观之如云中月、雾里花。
在平凉,柳育武第一个成立公司将纸织画推向市场,不过,他承认最开始“只是玩玩”,之所以涉足文化领域,是因为“自己有文化情结”。那时候,柳育武的手里还有房地产等其他生意,那些生意都比纸织画挣钱快,但他越来越觉得那些生意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渐渐地,他的纸织画生意做大了,从一年销几万元钱到一年几百万元钱,看着一个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柳育武的心里有一种成就感。2006年,柳育武的纸织画有了注册商标,今年,他计划在兰州、北京等地设点销售。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怀:“3年后,销售额保证突破千万元。”
在柳育武的带领下,平凉的纸织画企业从1家增加到近20家。在他看来,平凉纸织画目前迫切需要建设品牌、扩大规模、丰富品种。他说:“文化消费空间大得很!文化产品附加值高、利润高,赚的钱还在后头呢。”文化品牌
文博会展馆内的热闹景象,昭示着甘肃文化产业千帆竞发的局面:敦煌飞天、《读者》杂志、庆阳香包、临夏刺绣、民俗风情……每个展区都展示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张掖展区展出的裕固族服饰鲜艳亮丽,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早期游牧于茫茫戈壁滩的裕固族服饰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式样简单大方,到了今天,这种制作技艺已经成为一种亟待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夏展区的几位回族妇女现场展示的刺绣手艺令人新奇。这些刺绣作品色彩艳丽、花纹独特、图案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据介绍,这种刺绣不仅远销阿拉伯国家,在欧洲各国也很受欢迎。“创意甘肃”视觉艺术设计作品展是本届文博会新增加的板块,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多媒体动漫等展区的作品,多为省内新闻媒体和各大高校的原创作品,集中展现了创意带给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
展馆展出推介的每一种文化产品,包括精品图书、影视产品、民俗工艺品、文物复仿制品、书画作品等等,都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代表了行业内的最高水准,无疑是对我省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和我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取得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