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建设新能源基地记述(图) |
2009-07-14 |
|
(图片来源:新华网)
●今年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将突破100万千瓦
●我省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年总储量为72万亿千瓦
●2020年后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
●未来五年甘肃将成为中国最大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一
12年前的今天,在距玉门镇不远的戈壁滩上,矗立起几架高高的“风车”,随着巨大叶片的转动,一项纪录由此诞生——甘肃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实现零的突破!
这4台3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是甘肃最早建设的试验性风机。人们不会想到,相隔12年之后,风力发电已成为甘肃炙手可热的投资项目。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被当地人称之为“风车”的风力发电机组群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昔日寂静而荒芜的戈壁滩,因为有了这些“风车”存在变得生动而美丽。中国国电龙源集团、大唐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广核集团、中国节能、华能国际、中水投、中水建、国投华靖、中海洋、国电电力、甘电投、华电、华能新能源等二十多家知名企业,纷纷在荒凉的戈壁滩安营扎寨,开辟战场,投资开发风电。当地人告诉记者,去年3月以来,酒泉市平均每个月就有一个5万千瓦级的风电场开工建设。据悉,今年我省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将突破100万千瓦。
100万千瓦装机与当时的4台300千瓦装机相比,12年增长了近1万倍。而这并不是甘肃的终极目标,甘肃风电最终的规划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3000万千瓦以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
2006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这一事关甘肃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大局的战略构想,是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甘肃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在甘肃提出此构想不久,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风电产业由此被提升到战略高度。
风电装机容量今年突破100万千瓦已毫无悬念,而明年计划建成投产的516万千瓦风电项目也已全部落实。与此同时,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建设规划已获准通过;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71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陆续启动;2020年增加到2000万千瓦以上装机容量及2020年以后3000万千瓦以上装机容量的规划也正在编制之中。
二
甘肃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多,风灾是其中之一。在河西走廊,风,留给人们太多苦难的记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等民谣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风的憎畏情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放了甘肃人的思维,开阔了甘肃人的视野。全省上下很快形成共识:借风的力量,做电的文章。
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那天,在距玉门镇20多公里一个叫“三十里井”的小地方,玉门人利用480.4万美元西班牙政府贷款,又建起了一座风电场。他们向外界宣称,这是甘肃省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其实,这座风电场装机容量不过7200千瓦。饱尝风灾之苦的玉门人,这时候对风已没有了抱怨。他们说,玉门风多风大,不让它白白刮,而要让它刮出效益来。
还有,在瓜州,在肃北,在敦煌,在河西走廊,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整个河西走廊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2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五位。其中,仅酒泉市初步测定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就在4000万千瓦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河西走廊发展风电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页符]
三
甘肃电力有着辉煌的历史,新中国第一座百万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就在甘肃。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甘肃电力总装机容量达270多万千瓦,名列全国第一。除了满足自身需要外,甘肃电力曾连续14年向陕西、青海、宁夏、四川4省区供电。上世纪80年代后,仍陶醉在“电力大省”光环里的甘肃,电力建设步伐放缓,1980年之后的7年时间里,甘肃没有增加一台新的发电机组,以致造成后来严重缺电局面,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受到影响。
饱尝缺电之苦的甘肃,此后抓紧了电力建设。1987年后,一大批电源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到去年底,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1496万千瓦,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1200多万千瓦。尽管我省电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并不可因此高枕无忧。据介绍,去年甘肃电网负荷12次创下新高,最高负荷达803万千瓦,预计明年全省最大负荷将达到950万千瓦;近几年来,全省全社会用电量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向上攀升。从长远看,甘肃电力仍需加快步伐建设发展。
而就目前情况看,传统的水、火电项目开发受到很大制约。受流域条件所限,甘肃水电开发已接近饱和,未来在大流域建设大型水电的可能性极小,小流域水电开发尽管仍有空间,但只能是小打小闹;而火电开发受环保因素及煤炭资源限制,开发成本日益增大。水路走不通,而“火”路又难走,甘肃电力发展的重任,无疑落在了风力发电上。
四
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是甘肃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去年,随着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的批准,建设河西走廊风电基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夏,戈壁风自由地穿行于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在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的瓜州县,昔日谈风色变的人们,已不再抱怨风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伤感与尴尬。高大的风车在戈壁清风的吹拂下有节奏地转动着,当地老乡用夸张而诙谐的语气向外来者介绍着旋转的风车:“那可是钱啊!转一圈就是两毛钱,你数数看,一天它要转多少圈?”目前,瓜州县已建成干河口大梁西风电场、瓜州北大桥风电场等大梁4处风电场,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50万千瓦,并网发电的有30万千瓦。县上领导如数家珍地对我们说:“等再过10年,我们这里就是千万千瓦级能源输出基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75万千瓦,配套的核电、火电、光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调峰电源装机规模突破600万千瓦,能源产业和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工业占全县GDP、财政收入比重分别达到70%和80%。 ”
在诞生我省第一家风电场的玉门市,风电基地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在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启动项目——甘肃玉门昌马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建设工地上,300余台风机塔筒已安装完备,工人们正在吊装风机叶片。毋庸置疑,风电开发给油城玉门带来滚滚财源,仅去年,玉门开工建设的风电就有110万千瓦,大唐、华能、国能、洁源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玉门的投资累计达到40亿元,安装风机400多台,并网发电的风电装机容量已达21万千瓦,累计发电量约9亿千瓦时,实现销售5.5亿元,创利税1亿元。
在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已有华锐科技、新疆金风科技、中航(保定)惠腾、中材科技、中国复合材料集团等9家国内风机装备制造企业已入驻园区。在未来五年里,园区将形成150万千瓦的风机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据悉,年产100套风机叶片的中航惠腾风机叶片制造项目、年产300套叶片的中复连众风机叶片制造项目、年产500套风机叶片的中材科技风机叶片制造等即将建成。截至目前,入驻企业已完成投资32.3亿元,到今年年底,园区风电装机能力可达到150万千瓦,销售收入将达到50亿元以上。
为保障风电顺利上网,酒泉市电网和煤电基地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目前,白银至永登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永登至金昌750千伏工程已开工建设;嘉峪关至瓜州的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投入运营,玉门330千伏电网也已开工。[分页符]
五
好消息一个个传来,令人振奋。“追风”的脚步须臾不停,“逐日”的渴望已在燃烧。作为清洁能源家族的新生代——太阳能在我省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早在1984年,我省就开始了利用太阳能的尝试。那年,在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赠送一套太阳能光电装置后,太阳能发电首次在甘肃出现。通过光能转化,人们将太阳的光芒转变为电力,送往乡镇和农户。这种装置最早出现在榆中县园子乡,后来又在阿克塞县广阔的草原上安家。当时仅有的49个太阳能装置,使牧场和附近的公路道班大放光明,由此填补了甘肃太阳能发电的历史空白。
坦率地说,当时的太阳能发电,其能量功力以及覆盖范围都很有限,但在此后20多年时间里,甘肃人一直没有放弃对太阳能的追求。
2008年12月19日,我国第一个荒漠化并网型光伏电站——大唐武威太阳能电站,在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武威市城东科技示范园区建成投产。 2300个太阳能电池板摆放在一大片沙砾地上,敞开怀抱接受阳光普照。电池板上四通八达的网线,通过若干个逆变器将电流输送到变电器,再并入10千伏电网。这一工程总规划装机1兆瓦,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容量为0.5兆瓦,年发电量约85万千瓦时。
时隔仅仅两个月,即今年2月,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特许权招标获准通过,这标志我省太阳能发电进入一个新阶段。这项工程总投资约5亿元,人们将在敦煌市七里镇215国道北侧一带,建造一座年均发电1637万千瓦时的太阳能电站。而在此前,敦煌已分别在玉门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风景区建成了总装机容量7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和光电100千瓦、风力发电100千瓦的风光互补发电站,为探索太阳能开发利用作出了贡献。
像风能一样,我省太阳能资源在全国也有着独特的比较优势,是全国第二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区。气象局材料表明,我省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达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我省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非常大,年太阳能总储量为72万亿千瓦。
72万亿千瓦,这将是何等巨大的财富。尽管当下还缺乏成熟的技术和充足的财力开发这巨大的宝藏,但甘肃人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大山挡住了电路,却无法阻挡太阳的光芒。太阳能光伏发电让大山深处的人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用过的油灯。眼下,居民们用起了电视机、冰柜、洗衣机,冬天也能烧电暖气了。
35岁的蒙古族居民苏尔力格说,前几年,镇上曾试着用柴油机发电,烧很多油,一晚上才能发五个多小时的电,太不方便了。现在,有了太阳能发电,一天基本上都有电。
在苏尔力格赞叹太阳的时候,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岗岔村村民拉玛杰也在赞叹着太阳的神奇:“这东西真神。我们都用它烧开水,还能用它做饭。”他正在自家的太阳灶上烧开水。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随处可见闪闪发光的太阳灶,正在改变着藏家人的生活方式,并给他们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
专家研究证明,如果利用甘肃省荒漠面积的百分之一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折算装机达1.2亿千瓦,每年发电1000小时的发电量,相当于1.5座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
六
我省是国内最早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省份之一,我国第一个专门的太阳能研究机构、第一栋太阳房、第一个太阳灶都建在兰州。2007年11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项目,也在兰州开工建设。
太阳能电源本身作为一种方便的移动式电源,在偏僻的农村、牧场得到居民们的青睐。近20年来,甘肃利用资源与技术优势,以太阳能为主要手段,解决了部分无电村和无电户的供电问题。除此之外,太阳能还大面积应用于邮电通信移动设备基站、电视微波信号塔站。2002年至2003年,我省专门实施了“送电到乡”工程,在11个乡镇政府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使偏远农村、牧区近1万户居民看到了光明。目前,我省已成为国内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示范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我省安装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总容量约3.8兆瓦。
太阳能不仅仅用来发电,我省还在永登等大部分县市的农村中大力推广、安装和使用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据测,这一举措,每年可节省能源折合标准煤约10万吨。在甘南合作师专、武威市凉州区,人们还建起了不用烧煤的太阳能建筑。
在建设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的过程中,甘肃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的眼光,开放的胸怀。省上以及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与众多国内外投资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水能、火能、风能、太阳能,各尽所能;你来,我来、他来、大家来,新风扑来。从发展风电产业入手,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甘肃打造能源大省的号角,已在陇原大地吹响!(本报记者 陈 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