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走过了55个春秋。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推进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切实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近代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历史运行轨道之时,依旧还只是个趿着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敝履在蹒跚而行的古老中国。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叩问,中国近代以来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派别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围绕着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展开了长期争论和激烈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一再见证,在封建专制制度解体过程中,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在封建专制制度解体之后,“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也宣告破产,建立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尝试屡遭失败。由此,回答和解决“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课题的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在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刻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践,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结论: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而且也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tujian.org
二、与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与这种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和长处,就在于它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符合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一重要原则。所以说,作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一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国宪法对于人民群众的选举权、被选举权都有明确规定,再加上我们参选率高达90%以上,这足以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性,而且充满活力。二是效率高。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然后按照多数人的意志来行事。这样,牵扯因素少,工作效率高。三是所确定的目标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人民代表大会所确定的一些奋斗目标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在《宪法》中得到体现,而这些目标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讲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之所以不能照搬西方“三权分立”,除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三权分立”优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三权分立”不能适应我国国体的要求。在中国搞“三权分立”,既无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更无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如果不顾我国的国情,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搬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动摇我国政治稳定的根基,导致民主倒退、社会大乱、人民遭殃。 tujian.org
三、在新的形势之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得到进一步的坚持、完善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我们要珍视长期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宝贵经验,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密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多种制度渠道,使300万名各级人大代表跟13亿人民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要重视发挥各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各个专门委员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特点和优势;要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0多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黎康: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