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天牧 记者郭成海)近年来,一个以桑树、山杏、白刺唱主角所构建的三大百万、超百万亩生态产业建设工程在白城大地异军突起。岂不知这几种经济类灌木树种,全部是乡土野生的。如今成为公益乡亲的名门望族,不能不提及白城林科院为此所尽的科技先行之责,多措并举之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利用价值为取向,筛选优良野生树种。也许是物竞天择使然,在位于科尔沁沙地和松嫩苏打盐碱地分布中心的白城,早些年生长着许多天然野生乡土乔木灌木树种,尤以灌木树种居多。其中有蚕、牧双用的蒙桑、可食可药的山杏、欧李,营养保健佳品白刺等。可后来由于持续干旱、人为等种种原因,这些野生树种日渐萎缩,以至发展到前些年濒临灭绝。也就是从这时起,该院在野生乔木——杨、柳、榆等科研取得几十项国、省、市等重大科技成果之后,迅速转移到灌木乡土树种的抢救开发上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高科技为依托,确保扩繁好、快、多。自2002年以来,该市相继把100万亩桑蚕、150万亩山杏、200万亩白刺基地建设列入全市优先开发建设的三大生态产业工程。据测,经该院高科技扩繁的三大项目树种分别比原生树种采果率提高10%-20%,同时也使乡土种苗优化率、普及率锦上添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产业化为目标,延伸产品精深加工。时下,该院已早与该项目合作单位的黑龙江天龙元科技发展公司签订了精深加工的建厂合同。待建成投产后,不仅形成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的良性互动,而且效益惊人,据专家测算当该市全部完成200万亩白刺树种营造工程后,连卖果带加工成每公斤价值500美元的白刺籽油,仅这两项合计年总收入将超过80亿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