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有想到,刚一入校就确定了就业单位,而且还是大型企业,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付超一脸兴奋地对记者说。付超是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名新生,入校之初,他便被纳入学校的“订单”教育中,与中油吉林化建公司签约,提前找到就业岗位。同付超一样,2007年新学期,这个学校共有8个专业650多名新生与10余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约占新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却能提前找到“婆家”。这所学校的就业市场缘何如此火爆?记者日前到此一探究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着眼:办学围绕市场转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吉林冶金工业学校,创建于1964年,因其专业性强,被当地人称为“老黄金学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市场经济初期,这所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老黄金学校”由于没有跟上市场步伐,在办学上曾一度举步维艰,毕业生大量“囤积”,直接威胁着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tujian.org
????人才培养如果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将很难实现就业;学生就业没有门路,生源自然减少。有了对市场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一场改革呼之欲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变则通,通则久。从1999年开始,学院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对学科和专业布局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老牌的经济类专业退居次席,建立了计算机系和机械电子系。这些新建的专业,因为市场适应性强,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随后,他们又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了资产评估、数控、模具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如今,这些新专业已成为学院的优势专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吹响后,他们迅速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一批服务老工业基地建设的主体专业。办学围绕市场转,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专业由2002年的10个增加到了42个,在校生人数由1193人增加到5262人。软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创新:校企合走共赢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学院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双赢之路。用学院党委书记高忠武教授的话说就是,“把学校办到工厂去,把工厂搬到学校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4年,学院与通钢集团合作,在通钢设立冶金学院,采用“订单”教育的方式,专门为该企业培养人才。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专业设置、确定招生人数,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本校派去的教师负责教授专业基础课知识,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则由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讲解。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学院已与10余家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不但把学校办到了企业,还把企业请到了学校。华为3com网络学院,便是其中的亮点之一。2006年,学院与华为公司合作办学,将华为先进的网络技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华为不仅投资在学校建成了全真模拟实验室,还派来讲师为学生讲解技术难题。学生全部“订单”培养,毕业后到华为技术岗位工作。学院计算机系主任齐彦力告诉记者,华为的产品分布广泛,就业市场广阔,毕业生已有多人成为广州、深圳网通的技术骨干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践:强化学生技能培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学院实训楼前,“国家级电子电工及自动化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和“国家级计算机及软件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两块牌子尤为显眼。走进实训楼,记者惊奇地发现,这里竟有电工、机械加工、可编程控制器、数控技术、电子技术等几十个装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电机拖动实验室,一堂实训课刚刚结束,实训教师向记者展示了学生利用设备亲手制做的零件,品质精良,完全合乎规格。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学院教务处长李哲对记者说:“为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删除与实际需要联系不强的纯理论课和一些过时的课程内容;增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现已占总课时的40%—50%”。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学院实行“教学做”一体化,不仅建成了78个具有职场真实氛围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而且在校外建立了54个实训基地。他们逐步完善课堂教学、校内外基地一体化教学体系,把学院内部的考试成绩和企业实践的考核结合到一起,对学生进行评价,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现已在中钢吉林铁合金公司工作的毕业生岳忠良告诉记者,在校期间,他曾到通钢、建龙等企业实习,“零”距离接触生产一线。能够被企业相中,得益于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已拥有“流体式转缸动力机、流体式回转动力机”两项国家专利的在校生卢君对记者说:“学校良好的实验环境,为同学们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平台。有了在校期间的历练,将来一定能够在各自的技术岗位上大显身手。”(本报记者 李林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