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吉林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法制校长促进平安校园建设
2009-06-19

本报讯(张辉 记者赵联洗)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把中小学校法制校长建设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和基础工作放在主导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加强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积极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校园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省公安厅专门与省教委、省综治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中小学校聘任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通知》,明确了法制校长的职责、任务,各地基层公安机关也先后选派了一批优秀民警担任属地中小学校的法制校长和辅导员,在维护校园安全、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和开展法制教育等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公安部2005年6月统一部署开展贯彻落实维护校园安全“八条措施”工作以后,省公安厅抓住有利契机,对法制校长建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全面落实法制校长的选派工作,做到配齐配强法制校长。全省共选派14397名民警担任法制校长,有部分民警兼任2所以上学校的法制校长,实现了所有中小学校的法制校长全部到位。二是进一步规范了法制校长的职责任务。以吉林市为试点,组织编写法制校长授课题纲,逐步实现法制校长工作规范化。三是及时总结典型经验,以点促面推进法制校长队伍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法制校长队伍建立以来,省公安厅逐步明确赋予其更多的职责和任务,充分发挥指导、监督和协调等作用。由于法制校长直接参与受聘学校的决策工作,因此,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及时地提出学校保卫组织建设、技防设施建设、安全隐患整改等工作意见,并能较好地得到解决和落实,同时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保卫工作规章制度。据不完全统计,在法制校长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省共组建中小学校保卫组织1032个,成立学校护卫队374个,有专职保卫人员5160人,有护卫队员1206人,向学校派出保安3375人。近年来全省中小学各类治安和刑事案件逐年下降,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校保卫工作的开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省公安厅规定法制校长每周到学校工作至少一次,每月给学生上一堂法制安全课,每季度给学生做一次法制报告,把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统一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自贯彻“八条措施”工作以来,全省法制校长为在校学生上法制课、安全教育课达10万多课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1.5万多场次,使学生受教育面达到百分之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法制校长以维护受聘学校治安秩序为己任,注意发现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治安问题,积极主动组织协调城建、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对学校及周边的治安秩序进行集中整治,及时净化学校及周边的治安环境。截至今年7月,全省共设治安岗亭2564个,巡逻队9345支,派出维持交通秩序的民警和交通协管员67260人次,在学校周边设置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5033处。对全省各类学校、幼儿园普遍开展了有效的消防安全监督检查,督促整改消防隐患2901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法制校长通过在学校设立法制信箱,向师生发放法制校长联系卡等方式,进一步密切了与师生的关系。一些学生在校内外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愿对家长、老师讲,便通过法制校长信箱反映情况,使不法行为得到及时打击。法制校长解除了家长的担心,使学生学习安心、老师讲课静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 建立“大信访”格局
    ·百余海外华侨华人携项目聚首长春
    ·节能与减排有机结合 环保与增收同步推进
    ·吉林省出席共青团十六大代表归来
    ·发展成果惠及农民 新型养老保险走进和龙
    ·集安检查防汛通信设施
    ·倡导简约环保生活方式
    ·电影节组委会在万达影城举办现场投票活动
    ·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开工
    ·长春市举行奥运火炬传递模拟演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