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雪洁
????在曲折漫长的乡村邮路上,他已跋涉了28个春秋,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的动人之歌。在尽到“绿衣使者”责任的同时,还送去了爱农富民的深情。他,就是我省一名普通而优秀的乡邮员——王会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会明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他所工作的安图县两江镇邮政支局地处长白山腹地,与县城相距100多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年来,王会明一直在两江镇12个村、19个自然屯、6条乡邮路上投递。最艰苦的邮路往返一次5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两座大山,趟过8条河,中途还要夜宿,第二天才返回两江镇。王会明28年总行程达30多万公里,可围绕地球转8圈。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常年在乡邮路上,对人最大的考验是忍受单调寂寞。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在那一成不变的崎岖山路上时;当早上一推门,看到大雪封山或大雨滂沱而邮袋里仅有十几份报纸、几个邮包和几封信件时,他脑海里也常闪现“今天不去了”、“明年不干了”的想法,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回头地走下来。28年他应该出班7990多天,除了有两天大雪封山,县里邮车受阻无法进山没上邮路外,他从没有休过病事假,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件邮件。有一天在邮路途中,劈头盖脸的一场秋雨,把他浇了个透心凉,他用仅有的一块塑料布把邮件包住,自己却患了重感冒,高烧39摄氏度。他趁晚上时间打点滴,早晨一爬起来又背着邮袋上路,连续4天晚上打点滴,一天也没休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用户脸上的笑容和发自内心的感谢是鼓励他的动力。按规定他只要把邮件送到村投递点就可以,但他宁愿多跑几里路也要投递到户、服务到家,求的就是山里村民家家满意,人人感受邮政的真诚服务。东江村有一位80多岁的李爷爷,一直订阅《老年报》,老两口因年迈多病不能经常打扫卫生,屋内有一股气味,村里人包括他的子女也很少到家里来。王会明却把他看成是服务的重点对象,雷打不动地准时把报纸送到他家,再帮他整理卫生。老人经常抓住他的手反反复复地说:“小王,谢谢你!这些年,什么都在变,惟独你为咱群众服务的热心没变哪!”在邮路上的1200多户人家,大人小孩都认识他。他每到一个村屯,总能给人们带去希望和期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会明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就是能为村民服务,为农民致富尽一分力量。他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十分关注,对有关农业科学种田的报刊特别留神。他曾在《富尔农艺》杂志上看到介绍一种玉米品种,可以使玉米产量翻两番,他热心地把这个消息介绍给东江6队农民张德林,张德林邮购试种了玉米种,一跃成为村里的高产丰收示范户。后来,高产的玉米种子逐步在全镇各村屯扩大推广,使富拉尔基农科所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介绍各优良品种的刊物《富尔农艺》长年免费邮寄,在全镇达到2000多份。后来王会明又相继把内蒙大民种业集团、吉林左家特产研究所、吉林蔬菜种子集团等几家科研所的信息资料介绍给两江镇的农民。28年来,他为山里农民服务,在人们心目中早己不是普通的乡邮员了。他受聘省内外几家农科所在两江的义务“总代理”, 虽然没有一分钱报酬,但为农民做点实事,他觉得比什么都有意义。他还是邮路上的“三农服务站”和农业科技推广员,每年配送各类优良品种几千公斤。他还是为农民代办邮寄土特产品、话费充值交费等综合邮政业务的“流动邮局”。因为学过柴油机修理技术,走在邮路上他常为农民排除农机故障,被称为“地头修理工”。每到晚上7点以后,凡来电话找他,妻子就会喊:“快,会明,你的农民热线”。邮路上各家各户要让他办事、捎东西就会打电话告诉他。每天走在邮路上,每家日子过得怎么样他都知道。有什么好信息他会因人而异地向他们传授,平均每年利用的信息有200多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会明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国家邮政局授予全国“百优乡村投递员”,全国“百优乡邮员”,全省“十佳投递员”,延边州“十大优秀青年”和感动延边“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