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包鄂“金三角”系列报道之一 |
2009-04-30 |
|
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煤制油生产线。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地处土默川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2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悄然隆起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三角形经济带——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带。
它的出现,堪称一段的经典传奇——短短几年时间里,“金三角”区域内的GDP总量、地方财政收入等10项重要经济指标总量均占到内蒙古的一半以上。
它的出现,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金三角”区域内人均GDP、人均收入已达到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那么,“金三角”崛起的背后,到底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奥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金三角”的发展对于全区乃至中国西部究竟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
在呼包鄂第六次经济工作座谈会刚刚结束之际,上述热点问题引起了内蒙古区内外的强烈关注。
为此,本报特别推出三篇系列报道,试图就“金三角”的发展进行深度剖析,敬请读者关注。
2009年的呼包鄂“金三角”,金融危机下的呼包鄂“金三角”,依然让人感受到其发展的大好来势。
2008年,呼包鄂三市在全国城市人均GDP排名中分列26位、12位和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其中呼、鄂增幅临界20个百分点,包头增幅为17个百分点。
屈指算来,象这样的新纪录“金三角”已刷新了很多年,从2005年开始,“三市GDP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三市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三市城镇化率超过60%,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三市增长竞争力全国排名第一”、“三市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沿海发达城市水平”等战报一个接一个。
原本因呼包鄂三市直线距离而得名的内蒙古一个小区域经济带,经过近20年的打磨,闪烁着区域核心增长极的耀眼光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增长最快省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追本溯源,“金三角”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内蒙古决策层对它高瞻远瞩的谋划与不遗余力的推动。
6年6次“金三角”经济工作专题会议,每年一个主打“议题”,成为这一区域打造“金字招牌”的6个“锦囊”。
2004年提出“发展思路、发展观念要创新和突破”;
2005年强调“要找准发展着力点”;
2006年主攻“提高发展质量,创新发展模式”;
2007年指明“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008年创出“同城发展,区域一体化”;
2009年力抓“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在逆境中争创新的发展优势”。
具有战略眼光的发展规划图,使“金三角”一路走得健康、稳健,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地方党政领导智慧、科学、超前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1234下一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