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为大学毕业生制造更多的“饭碗” |
2009-04-30 |
|
3月1日一大早,刚参加完2009年全区春季大型人才交流会的内蒙古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杨超穿着笔挺而单薄的西装,匆匆赶往一个企业的面试地点——这已是他最近一个月来的第三次面试了。眼下正值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但在国际金融风暴影响逐渐加大的背景下,原本就不易的就业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这些即将走上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忧心忡忡,
校园阅报栏上一则则的招聘信息让他们格外关注。
区外用人单位比2008年减少了一半,2010年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将更大
去年12月6日至7日,由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内蒙古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后,很多渴望去区外企业就业的学生感到有些失落。“与往年相比,今年来招聘的区外用人单位比去年明显减少了一半,而参会的区内企业数量变化却不大,这也说明内蒙古企业对金融风暴的潜在影响反应比较滞后。”内蒙古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雷立钧老师这样分析道。
同时,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的雷老师对金融危机给内蒙古带来的影响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从产业理论看,以煤炭、电力为标志的内蒙古能源产业位于产业链的底端,属于上游产业企业。受传导效应的影响,下游产业企业的困境会潜移默化地逐步影响到上游产业企业,这必将影响内蒙古的经济运行,尽管是间接的、缓慢的,却也是持续的、深远的。所以,金融危机在内蒙古的滞后效应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很可能是——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难形势开始显现,2010年的就业压力将更大。
据雷老师介绍,以往,从11月份开始,大大小小的区内外企业就开始进入学校选聘优秀毕业生。但如今的校园招聘会却寥寥无几,就业信息栏也是冷冷清清。内蒙古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四女生王蕾说:“同学们都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就业压力,哪还敢跟用人单位讲条件,先找到工作是最要紧的!”
123下一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