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
2009-04-30 |
|
改革开放是内蒙古走向繁荣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3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折,内蒙古大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一、1978年春节后不久,内蒙古自治区原伊克昭盟达拉特旗耳字壕人民公社康家湾生产大队赵丑女与生产队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农民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协议,几乎与此同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滩公社下滩大队,把一部分盐碱地承包给了412户农民。当年发生在内蒙古的这两件承包土地的事,要比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7户农民签血书分土地早好几个月,也正是这两件在当时看来很偶然的事,拉开了内蒙古农村改革的大幕。
二、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原伊克昭盟东胜羊绒衫厂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开司米羊绒衫。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第一个引进外资与技术的项目。目前,鄂尔多斯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制品企业,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让“鄂尔多斯”享誉世界。
三、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成立了内蒙古进口公司,主营区内地方外汇和其他外汇的进口业务,首次突破了延续30多年的单一国家大贸局面。此后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贸易的领域不断拓展,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逐步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
四、1982年,1980年,赤峰市巴林右旗把草场使用权也承包给了牧民,实行了“草场共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把落实草场使用权和牲畜承包制作为整体,在牧区创造性地开展了“草畜双承包”改革。这一模式经调整完善很快就在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牧区推行,不久后又被国家推广到全国各大牧区。
五、1985年5月,以郭凡生、曹征海等为代表的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战略组的年轻学者,在由中国未来研究会主办的《新的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研讨会》学术讨论上,明确提出了著名的“反梯度理论”,引起国内理论界强烈反响,推动了国内外投资和技术向中国西部的转移。
六、1987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当时每年要由国家调入20多亿斤粮食,财政每年拿出6亿多元(相当于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补贴粮食购销,运力又十分紧张的现实,在党委五届四次全委会议上正式提出“在林牧农工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粮食自给”等近期三项奋斗目标,到1992年,内蒙古彻底结束了20多年调入粮食的历史,实现了自给有余。目前,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50亿斤以上,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50亿斤,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七、1988年,国家投资250多亿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开发建设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东胜神府煤田和位居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首的准格尔煤田,拉开了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金三角”地区的建设大幕,此后这一地区成为内蒙古吸引投资最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八、1990年5月,作为全国4个机构改革试点省区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在原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召开“全区旗县综合改革现场会”,决定在各盟市的15个旗县市区开展以“精简上层、充实基层、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旗县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之后很快在全区推开,并逐步向“小机关、大服务”的格局转进。这项改革不仅为内蒙古作为全国机构改革试点省区的后续改革提供了经验,而且为内蒙古县域经济自90年代以来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1991年,内蒙古丰镇电厂作为自治区“煤从空中走”战略的实施单位,开始正式向北京送电。这既是内蒙古第一次大规模向区外输送商品电,也是内蒙古由电力长期供应不足向自给有余、大量输出转折的起点。
十、1991年,国务院批准《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授予内蒙古等4个边境省区管理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部分权限,内蒙古的边境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从此进入黄金发展期:内蒙古国际贸易、内蒙古北疆贸易、内蒙古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三大集团公司成立;满洲里、黑山头、二连浩特三个互市贸易区完成辟建;俄罗斯赤塔州中国商业一条街建成;“走出去”到独联体、蒙古、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办企业起步;旅游贸易大幅度增长······内蒙古的向北开放一度成为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中国内陆边境的一道亮丽风景。
1234下一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