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蒙古信息化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自治区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张佰成(左二)调研自治区电子政务工作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全区信息化工作“建设一个园区,打造两个基地,实施五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使全区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全区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工作亮点频现。财政厅: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
工业化信息产业部领导赴我区调研
目前,自治区财政厅基本实现了全区联网,建成了纵向连通自治区、盟市、旗县财政部门,横向连接同级国库,银行,国、地税部门以及所有预算单位的“三横一纵”网络系统,乡镇财政管理机构的联网也将在2008年底前完成。
为了支持财政改革并推进财政业务信息化,统一开发部署财政业务系统,自治区财政厅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系统应用,先后有18个业务软件系统投入应用,财政核心业务基本实现网上运行。同时,还分别建设开通了内网网站——“内蒙古财政内部信息网”、“互联网门户网站——内蒙古财政信息网”,充分利用信息化支持和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与财政宣传工作。此外,自治区财政厅以信息化为手段,强化财政资金监管,促进了“阳光财政”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减少资金拨付环节,促进了“效率财政”建设;依托金财工程,转变财政管理方式,促进了“科技财政”建设。
自治区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兰惠出席区直机关网络技术人员培训会议
农牧业厅:为发展新农村新牧区服务2000年以来,我区各级农牧业部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体系建设、网络延伸、资源开发和信息发布”4个着力点,成立了内蒙古农牧业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自治区、盟市农牧业信息工作机构,全区共有507个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占全区乡镇总数的94%),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工作体系,在网络平台建设、网站群系统建设、科技项目和应用软件研发、建立信息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等农牧业信息工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全区农牧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牧业网站群系统,农牧业信息发布得到了显著加强,信息采集报送发布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全区农牧业综合数据库群也已经建成,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得到了明显加强,而且专题信息服务重点突出,针对性得到加强,农牧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自治区政府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铁网(左一)在IT企业调研
首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呼和浩特市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首先,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及各通信运营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呼和浩特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规划制度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各大通信运营企业开展的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建成了遍及全市9个旗县区的的通信网络。第二,适应形势,讲求实效,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近两年来,首府立足实际,强化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和提升服务水平,信息化技术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实效。此外,呼和浩特市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深入开展社会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信息产业基地。
内蒙古新联通:联合打造信息化社会自今年5月24日以来,电信行业进行了体制深化改革,原网通与联通进行了合并重组。合并重组后的内蒙古新联通员工增至2万多人,网络规模、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具备了经营固网与移动的全业务经营能力。改革为新公司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快推进自治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蒙古新联通大力实施以“联合打造信息化社会,携手共建数字化内蒙古”为主题的信息化提升工程,在推动自治区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方面,新联通主动承担了自治区政府电子政务网工程建设,积极承建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和内蒙古政法网,同时结合政府平安城市的总体规划,逐步开展了建设平安县、平安市、平安自治区活动,对重点要害部位和特殊行业广泛实行技术防范;在推动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方面,新联通扎实推进村通工程建设,主动承担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建设,积极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在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新联通加强了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家庭安全防范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网络承载、接入能力和安全防范手段;建立了服务社区、家庭的综合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家庭宽带上网”工程,为广大家庭用户上网创造便利条件。
北方股份: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股份)是我区大型制造企业,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同时出口蒙古、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和它重视企业信息化密不可分。
早在80年代末该公司成立之初,就制订了一个信息化规划,曾计划上一套先进的制造业管理系统MRPII,以后针对实际情况把策略又改为先采用自开发的方式逐步满足需求,等待时机成熟后再上一套大型商品软件。为此确定了“逐步开发、逐步集成、积累数据、培养人才”的方针,他们用了10年的时间不断开发、整合,逐渐搞出了一套包括财务、购销、制造、办公等多个子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长期持久的信息化使北方股份受益匪浅,由于广泛地使用了CAD、CAE、CAPP,使设计部门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快了新成品开发速度。由于广泛地使用了CAD、CAE、CAPP,使设计部门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快了新成品开发速度。在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灌工程的设备招标中,公司从零起步,仅用了八个月就完成了料斗车的设计、试制并最终一举夺标。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新成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百分比分别是40.41%,59.76%,31.53%、90.00%和91.00%。信息化的结果还促使管理得到很大的改善,据不完全统计,自从2002年ERP实施成功以后,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底,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整车单台制造费用2004年比2003年降低5.69%,2005年又比2004年降低了10.98%。
奈曼旗:助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奈曼旗结合实际,积极创建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试点旗和国家县域信息化试点旗,信息化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走出了一条贫困落后地区利用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助建新农村之路。奈曼旗通过招商引资、运营商投资和社会力量投资等5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模式,累计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目前,全旗程控电话和手机用户分别发展到4万户和16万部,宽带用户达8000户,其中农村用户近2000户。此外,全旗综合利用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等网络资源,集中力量搭建了4个平台:旗镇两级电子政务平台,“金土地”网络应用平台,旗镇村三级短信平台以及“四季风”平台。其中“四季风”平台通过电视专栏,向广大农牧民推广应用农牧业实用技术,进行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等,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到2011年,全旗所有的嘎查村全部建立信息服务点,使农民获取信息渠道更加畅通。
王志远:扎实推进锡盟信息化建设2005年开始,自治区信息化建设年度考核锡盟连续3年实绩突出,锡盟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集体,确定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的王志远表示,锡盟信息化建设主要有3点:提高认识、调整思路,即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扎实推进全盟信息化建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即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扎实推进办公自动化项目的同时,狠抓为民服务和效能建设平台和政务公开以及与公众交流互动平台的建设;创造环境、提供保障,即注重为相关部门搭建工作平台,推动信息化手段在各领域的应用,亲自过问、督促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和重要环节,确保工作实效。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推进信息化的工作重点1.抓好企业信息化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已经批准我区呼包鄂地区为首个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对此,我们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的应用,提高质量和效益,降低物耗和能耗,节约能源和资源,使我区现有的、已具相当规模的各种资源,能够支撑起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信息技术全面向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渗透,积极构建政府在信息化形势下对市场和企业服务、管理的创新机制。并且以此来拉动呼包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而带动呼包鄂周边乃至全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大力推进农牧业信息化继续实施电话、电视和网络“村村通工程”。以农牧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金农”工程,整合各级涉农部门的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农牧业自然资源、生产管理、农畜产品流通、农牧业科技以及各类旱、涝、虫灾的历史数据等数据库开发,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经济预测预警、灾害防治、气象预报等系统,并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网等信息网络资源,面向农村牧区开展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实用技术等培训。3.扎实推进电子政务继续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络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政务移动办公平台以及其他基础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和依托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和业务平台,继续建设和完善由各相关部门牵头的金字系列工程、民生信息工程及重点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库。4.加快推进城市及社会信息化依托城市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扩大应用范围,促进资源多方共享。加快提高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实施科技信息共享工程。大力整合和开发教育、科研网络设施与服务资源,坚持“一网多用”,提高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网上职业培训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远程诊断和医疗等服务。5.着力抓好信息产业发展以承接产业转移、“外引内培”做大产业、带动全局为主攻方向,通过相互衔接与协调发展,扩大产品和企业的上下游关联,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层次,系统构建呼包一“硬”一“软”两大产业基地,并带动周边地区形成梯度发展的配套产业基地。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两化融合”的战略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信息产业。除进一步创造产业发展条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以呼和浩特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和以包头内蒙古软件园为主的软件产业发展外,就全区而言,更重要的是下功夫抓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6.抓好信息化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推进信息化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部署,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规划、投资审核、绩效考核、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协调作用。7.加强民生工作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民生方面的公共服务为核心,以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廉租住房等与民生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建成与我区民生工作相适应的民生信息系统。促进民生工作的科学决策、有效监管和优质服务,逐步建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劳动保护、民政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积极推进 “一卡通”工程,实现便民、惠民与有效监管。统一规划社区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各部门各种资源,建设统一的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及其服务支撑体系,继续开展家庭上网工程、智能化小区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提供便民信息服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政策倾斜手段,强化对城市社区中的农民工、下岗职工、低收入人群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8.加强信息化人才教育和培训以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653工程”为切入点,实施“13100工程”,即以全区各盟市和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电子信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打造13个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培训基地根据本地实际设立10个以上培训点,力争到2010年构建起全方位的自治区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区培训点达到100个以上,每年培训各类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文/奥妮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