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报讯(记者 李国萍 高志华 通讯员 云妙云) “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民政优抚费、教育附加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民办交通费……以前,这些税费加起来平摊到每亩地要100多元。现在,这些税费不仅全部免除,国家还给每亩地拨付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超过60元钱,真正让农牧民享受到了实惠……”说起改革开放30年农村牧区的变化,乌兰察布市凉城县麦胡图镇金星村农民邓九在对于国家惠农惠牧政策念念不忘。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在农村较早地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创造性地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并且对不合理的农畜产品价格体系进行了大力调整,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热情。2007年,全区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784.08亿元,比1978年增长6.5倍,位居全国第18位,在西部各省市区中排名第4位。 197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仅为499万吨,到2007年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1810.7万吨,从全国第23位上升至第13位,在西部各省市区中排名从第8位上升至第2位。在肉类产量方面,全区由1978年的21.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05万吨,增长8.4倍,位居全国第15位,西部各省市区第4位。从1992年起,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为农村牧区居民家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牧民外出打工以及参与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2006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决定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民上缴“皇粮国税”的历史,全区农牧业生产呈现出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最好发展时期。 通过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全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目前,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175亿公斤水平以上,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人均占有牛羊肉、牛奶产量名列全国第一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