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文明与草原文明融合孕育了河套文化 |
2009-04-30 |
|
核心提示:8月25日,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促进会成立大会在巴彦淖尔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史实、不同领域深刻挖掘和论证了博大精深的河套文化精髓。
元代新忽热古城遗址(资料图片)
汉代光禄塞遗址(资料图片)
马鬃山上的烽燧(资料图片)
两千多年的历史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湖泊”,位于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在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历经多次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和海陆变迁,最终形成了北部高原,中部山地、丘陵,南部平原的地形地貌。
历史上对河套地区的界定与命名都是以黄河为参照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史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史称“河南大战”,所收复之地称“河南地”,即河套。又因河南之地为秦军新开辟的地域,故有“新秦中”之说。这充分反映出河套地区在当时的富庶,已经形成与“秦中”相媲美的丰饶与文明。楚汉争战,阴山南北又成为匈奴牧地,时称“胡地”。汉武帝时期改巴彦淖尔所属的九原郡为五原郡,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和水利建设。
1649年之后,清朝设置乌拉特三公旗,迁入河套以北的阴山、狼山、乌拉山之间,形成了阴山南北、黄河上下草原与平原一体的发展格局。清末推行移民戍边政策,在河套地区大垦农田。民国初年,晋、陕、冀、豫、鲁等地的贫苦人民“走西口”,纷纷进入河套地区经商、耕种、养殖、操持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的巴彦淖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农业辉煌、工业强盛、文化繁荣的北方新城。悠久的文化和特定的地域,造就了巴彦淖尔特有的历史古迹,孕育了兼容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的河套文化。
远在数万年以前,河套先民就在巴彦淖尔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先秦的烽火、两汉的兴衰、宋元辽金的战迹,无不与富饶的河套地区相关联。这里的生存优势使先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各民族在此和睦聚居,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蕴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在古墓葬群出土的汉代酒鼎中的烧酒,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件液态文物之一,同时也表明河套地区的酒文化之古远。此外,河套地区还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和民间书画、音乐、舞蹈、剪纸、二人台、爬山调、漫瀚调、民俗风情等,都是构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内容。
名胜古迹璀璨夺目
悠久的文化和特定的地域,孕育了巴彦淖尔特有的历史名胜古迹,恐龙化石、阴山岩画、秦国长城、汉代墓葬、北魏古城、明清庙宇……无不记叙与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如今,在巴彦淖尔市各级部门的全力保护与科学开发下,这些沉寂千年的名胜古迹正日益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恐龙化石
在1.2亿年前后的晚白垩纪时代,远古的恐龙曾是巴彦淖尔境内的霸主,阴山以北的乌拉特草原曾是它们的家园。近年来,中国与加拿大、比利时等国考古人员先后在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进行过3次发掘考察,获得了大量古生物资料,其中发掘到的原角龙、甲龙和鸭嘴龙均属世界稀有,另外还发掘了乌龟、禽鸟及野生植物化石,这对研究该地区地质演变和生态发展变迁及物种更迭进化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
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是巴彦淖尔值得骄傲的文化艺术遗产,是猎牧于草原上的先民们的智慧结晶,是他们狩猎、畜牧、祭祀、繁育等生活的真实写照。迄今为止,在巴彦淖尔境内东西340公里、南北60公里的阴山山脉和北部草原的山壑崖壁上,已经发现有160多个阴山岩画分布群,共计5万多幅,画面内容主要有日月天体、精灵神像、舞蹈、猎牧、文字、飞禽走兽等,俨然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历程的画廊。
长城
巴彦淖尔地处我国北部边陲,是长城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战国时期,长城就延伸到了这里,以阴山为主脉,南北共建有4条长城,总长度可达1000公里。
如今在乌拉山南麓发现的长城遗迹就是赵武灵王27年所建的赵长城,全长42公里,均由土夯筑城,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长城遗迹。秦始皇统一天下,为防御外侵兴筑万里长城。《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以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如今,蜿蜒于阴山北坡之上的长城遗迹,就是秦将蒙恬所建,东起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东界与包头固阳交会处,沿山西行经磴口县西南境入贺兰山,全长300多公里,由石块垒砌,规模浩大,气势磅礴,是现存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
古墓
巴彦淖尔是古代墓葬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以阴山南麓为界向北包括乌拉特草原地区,多为石棺墓和石人墓,河套平原地区则多为砖室墓。
石棺墓和石人墓,是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猎牧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埋葬习俗。因地面建有方形或者圆形石圈,个别还立有石人故而称之。较为集中的墓葬群有乌拉特中旗乌布浪口墓群、石兰计山口墓群、温更墓群和乌拉特前旗达拉盖沟口墓群等。砖室墓是分布于古代城区或者居民区周围的墓葬,它是中原汉族的传统埋葬习俗,这类墓葬几乎遍布整个河套地区。由于时代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和身份等级的不同,其型制、规模、结构各有差异,最为集中的墓葬群主要有磴口县沙金套海古墓群、纳林套海古墓群、补隆淖尔古墓群和乌拉特前旗卧羊台古墓群等。
古城遗址
巴彦淖尔市境内最早的古城址应属战国的高阙塞,位于战国赵长城的最西端,即今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苏木南、阴山山脉狼山西段台地,为方形石筑城址,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时期,卫青出兵北击匈奴设郡置县,改九原郡为五原郡,下设16县,巴彦淖尔有4县。另外,新设朔方郡,郡下设10县,其中6县居巴彦淖尔市境内,至今遗留有朔方郡古城址、沃野县古城址、广牧县古城址、三封县古城址等。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境内发现的始建于元代的大型古城址,夯筑墙体高达6米,是阴山以北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池。另外,在长城沿线凡要冲之地均建有军事障塞,较著名的有鸡鹿塞、高阙塞、光禄塞等,都分布于阴山南麓的谷口要道。在阴山以北的戈壁草原、长城内侧,相间距离不等也筑有许多障城列厅和烽燧。
专家为河套文化把脉
在此次大会上,4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河套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创新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就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河套文化其实是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和边塞文化的聚集、融合、传承和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
王小甫:河套文化蕴涵开放进取精神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小甫认为,河套文化蕴涵开放进取精神。王小甫说,中国唐朝的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仅华夷无碍、三教并行,更可贵的是那种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历代王朝修长城以御外敌,唐朝不修。《资治通鉴》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年~710年),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河套北边一带筑三受降城,竟不置壅门(即瓮城)及守城设备。有人问其原因,仁愿曰:“兵贵进取,不利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首望城者,犹应斩之,安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也!”河套传统文化中也有这种开放的进取精神,很值得我们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扬光大。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人民素质和地区品位的提升、地区形象的塑造,一个地区整体素质的提升,又必定会促进经济的繁荣,这就是以文化聚人气、以文化创效益的绿色发展战略。
郝诚之:河套文化百花齐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编审郝诚之认为,河套文化要百花齐放。郝诚之说,河套文化的4个特点是原创性、开放性、多样性和英雄性。这不但体现在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民族文化上,而且体现在胡服骑射、胡汉和亲、农牧结合、商贸交流和文化互补上。河套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融合之地。匈奴帝国曾在这里跃马驰骋,弯弓射雕;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曾经从这里出使西域,沟通中西;和平使者王昭君曾在这里走出直道,路经高阙,逶迤北上;成吉思汗曾在这里攻打西夏,统一中国;这里闪过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的身影,这里映照着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与磨合;这里八百里河套五谷丰登、瓜果飘香,验证着“万里长城挡不住,蒙汉人民是一家”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刘国祥:河套考古学要上新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队长刘国祥认为,河套考古学要上新台阶。他说,河套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有待完善,特别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数量偏少,文化面貌尚不清晰,与相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相比较十分薄弱,从而制约了对河套地区整体文化内涵的认识,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河套地区古城址与古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成果显著,今后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些城址和墓葬免遭人为破损;同时,要有计划开展系统调查和测量工作,力争取得一批完整的资料,增强对河套地区汉代考古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让河套文化成为全国品牌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把河套古代文化的挖掘和现代文化的开发有效结合于经济建设之中,有计划地保护、抢救各类文物古迹和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积极筹建各类特色博物馆和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区,重点建设恐龙化石博物馆和阴山岩画重点文物保护区。日前,阴山南麓长城沿线障塞遗址群、朔方郡遗址群、九原郡遗址群、沃野镇古城址4大区18处不可移动文物顺利通过国家级评审;耗资约60万元的鸡鹿塞古城遗址保护和维修工程正在进行中;同时加强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推出一批地域特色浓、文化品位高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东部绿色旅游线(包括维信高尔夫度假村、乌拉山森林公园、阿拉奔草原、乌梁素海、秦汉长城、同和太石林、乌拉特草原、甘其毛道口岸等景点)、西部地质人文旅游线(包括河套绿洲、三盛公水利枢纽、乌兰布和沙漠、纳林湖、珍稀植物、沿山戈壁带、人根峰、鸡鹿塞、古长城遗址、阿贵庙、阴山岩画等)和中部河套田园风光游、河套农家游等旅游项目。河套文化正在一步步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
口文/本报记者 张俊飞 白忠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