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山文化要成为包头的文化品牌 |
2009-04-30 |
|
核心提示 中国·首届阴山文化论坛日前在包头市举行,来自草原文化研究领域的7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探讨了如何发掘和弘扬阴山文化这一课题,并且就阴山文化对内蒙古文化乃至草原文化的深远影响进行了交流。
阴山文化与包头文化的渊源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当人们听到这首著名的南北朝民歌《敕勒川》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连绵的阴山。文化通常与区域密不可分。包头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李瑛在此次论坛上说,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中部,西起杭锦后旗狼牙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东段进入河北省西北部,延续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限。阴山山脉平均海拔1500~2000米,呼和浩特至包头段地势高峻,脉络分明。阴山山脉内部的盆地中心以及山前地带有数个积水形成的湖泊,其中有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山脉南侧的大黑河、昆都仑河皆汇入黄河,但是水量较小。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阴山的山区植被稀疏,仅在东段的阴坡有小片森林,中段和西段山区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场,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牧区。阴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非常悠久,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阴山文化。早在公元5世纪,阴山地区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发现,并且在其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是目前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山区本身是农牧交错地带。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中有旱作农业,种植有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山区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大青山的煤矿、白云鄂博的铁矿和稀土矿都是著名矿区。
阴山文化具有远古性、草原性、民族性、融合性的特征,是阴山地理生态、生产方式、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的综合,包头文化便是阴山文化的具体反映。近年来,包头市的固阳县和达茂旗发现了大量从新石器时代经青铜时代直至元代的阴山岩画,内容丰富多彩,都是由古代匈奴、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游牧民族绘画凿刻而成,以艺术形式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以及汉族的交流活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阴山岩画奠定了包头远古的文化资源。
李瑛说,这些年来,不少大型活动的举办提高了包头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但是包头的城市文化形象品牌却始终没有形成,根本原因是包头缺乏一个类似“昭君文化”的文化旗帜,阴山文化可以作为包头的文化旗帜。阴山幅员辽阔,阴山文化不仅包头有,呼和浩特、巴彦淖尔也有。但是呼和浩特到包头段恰好是阴山山脉的主峰大青山,大青山的人文历史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包头境内,如阴山岩画、美岱召、五当召、秦长城、赵王城等,所以,包头把阴山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形象品牌最有优势。阴山文化可以极大地吸引海内外投资,包头的各种资源也可以在阴山文化的包装下变得更有优势。
走西口与包头方言
“明末清初以来发生的山西民众走西口是包头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山西移民的大量涌入,彻底改变了包头的历史面貌,也为包头方言的最终形成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此次论坛上,包头市志史办主任胡云晖说。据胡云晖介绍,走西口不仅使包头与山西具有一种长久的渊源关系,同时也使包头方言深深刻上了山西方言的烙印。研究和总结包头方言的特点,便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到山西移民对包头方言形成的重大影响以及包头方言发展演变的轨迹。明末清初,山西民众开始走西口,在随后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间断过。山西移民来到塞外,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为了互相帮助和易于交流,通常以同乡的形式聚居,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村落。由于一个村与一个村的居民构成不同,其方言也有差异。
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和语言的融合,最初形成各自村落时那种比较大的语言差异已经不是非常明显了,但是由于具有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所以还存在不同之处。如土右旗美岱召镇一带的居民,往往把ang发音为e,如厂发音为扯,上发音为社,壮发音为坐,创发音为错等。又如土右旗苏卜盖乡东老丈营村村民,其祖上大多来自山西忻州地区,所操语言有明显的忻州方言特点,把iang发音为ie,如想发音为写,讲发音为解,抢发音为且等。这与包头其他地区的方言又有明显差异。
包头方言是以山西方言为母体脱胎发展形成的,它不仅从早期的山西方言中继承了众多的古代汉语词语和语音现象,同时,由于山川阻隔和开发较晚,对这些古词语或者古音现象的保留甚至超过了现在的山西方言。在语言方面,包头方言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保留了入声音调。古代的入声字,在包头方言中绝大多数还读入声,这也是包头方言被划入晋语的主要考核指标。二是保留了上古读音现象。“古无舌上音”,是清人钱大昕研究古汉语所得出的结论,如今包头方言里就有确凿的反映。如生火为凳火;鞋发音为嗨。三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分音词现象。古人说话有切脚语的现象,包头方言便是如此,如圈为屈挛,窠为窟驼。后来,包头方言发展出了大批的分音词,如巷为黑浪,棒为不浪,滚为骨拢。另外,包头方言还吸收了大量蒙古语词汇。蒙古语被吸收进汉语,大约在宋代就已经开始,尤其是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蒙古语进入汉语的现象尤为普遍。包头方言是继承元明清古白话而发展形成的,所以,自然也继承了其中所吸收的蒙古语,如聊天为倒喇,突然为忽喇巴,贼为忽拉盖。大量蒙古语词汇的吸收,不仅丰富了包头方言,同时也使其具有了不同于山西方言的地方特色,从而确立了在晋语中的特殊地位。
漫瀚调:蒙古族和汉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包头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野在论坛上介绍了漫瀚调的产生与发展。李野说: “包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包头文化也是由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诞生于晚清时期的漫瀚调就深深打上了蒙汉两族文化交融的烙印。”据李野介绍,阿拉坦汗和他的夫人三娘子,应当说是包头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们促成了隆庆和议,使得祖国北疆息刀兵、兴商贸,蒙汉两族和平共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长期住在包头境内的美岱召,是开发丰州滩(即土默川)的先驱。正是从那个时期起,以丰州滩为中心的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才开始成为一个农牧并存、蒙汉聚居的地区。蒙汉两族文化的相互渗透,结出了一些新的文化果实,漫瀚调就是因此而产生的。漫瀚调的发源地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在蒙汉两族人民的交往和共同娱乐的过程中,一部分易学易唱、悦耳动听的蒙古族民歌被汉族群众所接受,而且还按照汉族山曲所惯有的即兴填词的方法,填上汉语歌词来演唱,这便是漫瀚调的雏型。这种新鲜别致的民歌很快便在蒙汉两族群众中流传开来,由于地域邻近,漫瀚调随即传入了包头市,在土右旗和九原区等地尤为盛行。
漫瀚调的曲调主要来自蒙古族短调,也有少部分源于汉族的山曲。漫瀚调的歌词基本上是汉语,而且是信天游和山曲类型的两句式结构,一个上句一个下句构成一个小单元,上句和下句要押韵。漫瀚调歌词的句型基本上是7字句,歌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诗歌传统的赋、比、兴。赋,就是直言其事。有一段描写旧社会里童养媳生活的歌词是这样写的:“擦不完的桌椅扫不完的土,挨不完的打骂受不尽的苦。”比,就是比喻。看下面这段歌词:“住一回娘家上一回天,回一回婆家坐一回监。”这里讲的是一位备受封建婚姻之苦的妇女的内心感受,比喻贴切而且深刻。兴,就是引用。“阗斤莜面滚水泼(我的那个哥),没拉家的事情他们要说(哪可咋呀)。”括号中的文字是衬字,上句与下句并无关系,唱上句一是只为了引出下句,二是起定韵的作用。
在漫瀚调的歌词里,还有一些“风搅雪”,就是蒙汉两种语言掺在一起。例如:“忽尼马汗布旦古利儿妹子不会做,不审马内黄米干饭将就两天吧......”“忽尼马汗布旦古利儿”是蒙古语,意为“羊肉白面虽然有呀”,“马内”也是蒙古语,意为“咱的”。这种蒙汉双语合璧的漫瀚调歌词大都流行于蒙汉两族居民对两种语言都懂一些的地区,这种歌词的出现,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情谊,同样显现了两族文化交融的深度。
口文/本报记者 王 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