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让草场和羊群一起成长 |
2009-04-30 |
|
占我国国土面积1/8的内蒙古,有3/5是草场。百万牧民要想富就得多养羊,可是羊养多了,又容易导致草场退化和沙漠化。怎样解决牧民致富和保护草场生态之间的矛盾呢?内蒙古正在积极寻找一举两得的答案。
4月的内蒙古草原对羊来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在冬春枯草季节,羊很容易掉膘。然而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的牧民王金明却没有往年的劳累和担心,因为他家里过冬的羊很少。
在牧民王金明家的羊圈我们发现除了母羊,就只有今年才下的羊羔。王金明说去年春天他家的羊产下的300多只羊羔,年底前就出栏卖走了。可是按照牧区传统,过去这么小的羔羊可是不卖的。王金明说:“养了这么多年羊我刚算过账来,1个羊养四五年才卖300来块钱,咱卖当年羊羔就能卖300来块,这个经济效益可想而知。同样的3500亩草场,以前存栏600多只不同年龄的羊,至少3年才卖,所以每年只能出栏150只左右。如今只存栏300只基础母羊,每年能出栏300只羔羊。同样出栏1只羊,草料能省1吨,喂养时间也只是以前的1/6。以前由于超载放牧,很多地方都是‘风吹牛羊不见草’。如今以草定畜,羊群减少,到了夏天,草能长到人膝盖高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金明牧养方式转变的背后是草原兴发这个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近年来草原兴发看准了羔羊肉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引导牧民们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公司以每公斤高于成年羊羊肉两块钱的收购价,与牧民签订合同,目前已经有10万牧民加入了这条产业链。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牧民改变粗放、分散的生产方式为集约化、专业化的科学生产。
王金明告诉记者,他刚给在北京读大学的女儿寄了1万元钱学费。如今家里日子越过越好,供个大学生不成问题。他只想让孩子多学点儿本事,毕业能够为家乡做点儿贡献。
对于一个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的地区来说,龙头企业高速前行的时候,更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让这个火车头沿着高效益、低消耗、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行驶,这样,由农牧户们组成的车厢才能在致富的轨道上安全行驶,内蒙古草原才能像歌中唱得那样美丽。
口文/央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