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代山
2005年的第一场沙尘暴比以往来得稍晚一些?晚一些也罢,毕竟来了。4月中旬的晚些时候,连续几天的沙尘暴席卷“三北”,直扑北京。
其实之前在局部地区也“小打小闹”地出现过扬沙天气,惟独这一次“上规模”、“上档次”,故笔者称之为2005年的第一场沙尘暴。关于这场沙尘暴的源头,有的说在甘肃,有的说在宁夏,有的说在内蒙古,其实西北这几个“难兄难弟”山连山、水连水,谁也难脱干系。有人分析说今年的沙尘暴来得比往年晚、次数比往年少云云,似乎想说明点儿什么。依笔者看来,这什么也说明不了。有人企盼迎接“无沙的春天”,然而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阻止沙尘暴发生”,那更是无稽之谈。
沙尘暴是由荒漠化、干旱、风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人类想彻底征服、根治它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努力防沙治沙,长期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次数,降低危害程度。
怎样防沙治沙?美国内华达州有人发明了一种像发胶一样的材料,喷洒在沙土上,可以使沙土固定住动弹不得。笔者是个科盲,对此一窍不通。像发胶一样的材料,估计是一种化学产品,中国荒漠化面积这么大,那得用多少啊?花不花得起钱暂且不论,这种“像发胶一样的材料”将沙土粘结成硬壳,会不会使生态环境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恐怕这又是个馊主意。
治沙防沙,还是用我们的老办法、笨办法——植树造林。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最近提出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环境欠债”,这是指国家必须要有必要的资金投入。要说植树造林,解放50多年来我们不知栽过多少,有人说把地球绿化一遍还能剩余不少。这可能是调侃的话,但是在不少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也是实情。我们不能重蹈“数字造林”的覆辙,能裁活一棵是一棵,能治理一片是一片,你要糊弄树,到头来树就糊弄你。还有一点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好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大青山是呼市的重要屏障,有关部门把乌素图森林公园改成了开发区,使大青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求求你们,别再穷折腾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