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学生物学教授董兆麟想来内蒙古面见“太岁” |
2009-04-30 |
|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民张永平家的神秘软物,通过本报和互联网站的报道后,引起了全国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日前,赤峰市的李晓亮又带来一个消息:赤峰市宁城县王凤友家也有一块不明软物,重约0.1公斤。据报道,历年来,国内发现的5公斤以下的太岁极少,此前报道过的只有一例。宁城县的这个不明软物会不会是目前发现的最小太岁?它与张永平家的软物有没有亲缘关系?
更小的不明软物出现
4月15日,李晓亮带来的3张有关软物的照片摆在了记者面前。从照片上看,这个软物呈圆柱状,直径约0.05米,高约0.05米,表面色彩不一。李晓亮说,照片上的软物是他表哥王凤友发现的,软物捏上去软而有弹性,泡在水里有少许黏液。
4月17日,记者联系到了王凤友。王凤友说,这个软物已经在他家保存了10多年,比他媳妇来他家的年头都长。1994年春天,他在一个干河槽里碰到了这个软物,当时软物很硬,外观奇特。为了图好玩儿,他就把软物捡了回来。后来,他发现了它遇水能变软,于是就把它泡在一个大玻璃瓶子里。从捡到至今,它的份量增加了近一倍,个头也长了一点。天热时,它在水里会冒出细小的气泡,天冷时,没什么特别。在王凤友媳妇的眼中,它的模样更像只没腿的螃蟹。王凤友夫妇一直想弄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今年春节过后,他们找来表弟李晓亮,给它拍下了照片,希望表弟拿着这照片找个明白人问清楚。上个星期,本报对张永平家不明软物的报道引起了李晓亮的注意,他怎么看怎么觉着两块软物有相似之处,他很想通过本报为表哥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村里有老人说,这块软物是太岁。
肯定不是红茶菌
看了本报关于不明软物的连续报道后,不断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说不明软物不过就是一块红茶菌,红茶菌在二三十年前的民间十分流行,很多人家都有,泡水喝有健胃作用。
4月17日,武汉市的尹海斌给本报打来电话说,张永平家的软物绝对不是红茶菌。尹海斌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学的是微生物专业。去年,他的毕业论文就是有关红茶菌的,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对红茶菌进行了研究:红茶菌又叫海宝、胃宝,要依靠糖水等营养物质才能存活,离开了营养物质,红茶菌很快就会受到霉菌侵染,然后变质死掉。他分析,张永平家的软物,历经3个月风吹日晒仍然不变质,那肯定是一种不同于红茶菌的物质。
外地专家要亲临内蒙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张永平家的软物还未水落石出之时,赤峰市宁城县出现的又一块不明软物引起了更多人的无尽想像。两块软物有相似之处又不尽相同,一块颜色单一,一块色彩纷呈。当分上、中、下3个部位的、能够充分反映这个重0.1公斤的赤峰市发现的软物的图片传到西北大学生物系的时候,该大学生物系年近七旬的教授董兆麟深感意外。作为多年来一直从事太岁研究的生物专家,他见过的各地发现的类似软物有五六块,但是这么小的软物确实少见。董兆麟教授说,在我国文献古籍上对太岁这种生物有过一些记载,表述都比较笼统、模糊,没有一个更为科学的定义。民间所称的太岁,究竟为何物,到底由什么成分组成,对人类有没有好处,这些都需要在不断研究中一一界定。他说,通过不断深入研究,能够初步确定太岁的主要成分是大型粘菌复合体。
董兆麟教授表示,如果可能,他会考虑亲自来内蒙古,去巴彦淖尔市和赤峰市最初发现软物的地方进行调查寻访。
转移软物的隐藏地点
经过报道,张永平家发现不明软物的消息传遍全国,让他始料不及。4月18日,他家开始忙春耕了,家里没人专门看护软物。这几天,张永平的心里有点儿不安。思前想后,他决定把泡软物的水从大盆中倒出,先把软物晾干,然后为它找个更为安全的藏身之所,直到有关专家来了后再拿出。张永平说,离开水之后,软物的表皮开始变硬,有点儿像猪皮,颜色也开始变黄。但是,它以前分泌出的黏液还是呈黏稠状,看样子,黏液是一时半会儿干不了了。
口文/本报记者辛 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