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软物是不是传说中的太岁 期待专家破解谜团 |
2009-04-30 |
|
本报对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红旗村发现不明软物的几次报道,引起了众多人的好奇。人们心中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这个不明软物究竟属于哪类物种?为什么有人愿意对其进行开发投资和高价购买?它的用途到底有多大?是不是秦始皇3次东巡所寻找的“长生不老之药”——太岁?
深藏家中秘不示人
4日2日3时40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临河区的天气比想像中热了许多,5个多小时的旅途劳顿丝毫没有减轻记者心中的好奇,记者急切地想见到那个神秘软物。\;在赶往临河区东门汽车站的途中,记者试探临河区的出租车司机:“听说这里有个农民挖到个不明软物?”出租车司机想了一下,恍然大悟说:“你是说那个怪东西吧?那是去年的事了!”说完,他回过头打量着记者:“你是从外地来的?想买下它?那可得花点儿钱了!估计你见也见不到。”\;3时46分,记者赶到东门汽车站时,通往软物主人张永平家所在村子红旗村的那趟客车刚刚开走,此趟车一天只往返一次,错过了当天这趟,想要直达,只能等到第二天下午。由于见软物心切。5时,记者坐上了到乌兰图克镇的客车。从乌兰图克镇记者租乘了一辆夏利车出租车。在路上司机告诉记者:“听说那个软物早就被人买走了。不过,既然来了,你还是去看一看吧!”\;司机边走边唠:“这事是好长时间才传开的。刚一捡到时,那家人谁也没当回事,东西就在自家院子里扔着。过了好几个月,他们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块石头。消息一传开,居然有好多人要买。”进了红旗村,72岁的马栓老人站在路边。老人的家离张永平家很近,他肯定了“东西不在了”的说法。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听说那个软物就是块‘洋浆子’(当地人的叫法),是前些年村里来的打井队从地下钻出来的。弄湿以后可黏糊了,可以用来贴对联。”再详细的,老人也描绘不上来,因为他也没见过那东西。\;车一转弯儿,记者看到了张永平,按照事先约定他正在路口等着。见有车来,这个40多岁的农民兴奋地蹬起自行车在前面领路。\;听到记者讲外边众口一词说软物的去向,张永平宽慰地笑了,因为传言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自去年夏天起,我就对外人说软物卖了,谢绝所有来访客人。这个东西太奇怪,我怕传得时间久了,会惹来大麻烦。”\;
像块凝玉润滑无比\;这个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的软物被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乍一看,它像一块灰黄色的凝玉,聚结着无尽的神秘。伸手触摸,滑黏而有弹性。抬起手,黏液拉成了一缕缕细丝,在空气中飘飞。黏液弄在手上,洗起来滑滑的,一时半会儿洗不掉。洗完后双手皮肤细腻。张永平不知道这个软物究竟有何功效,他说泡出来的水也是滑的。他试验过,用泡过软物的水饮牛,牛会痛快地喝掉,喝完也没发现牛有什么异常。以后,他就经常用泡过软物的水饮牛。\;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医生对张永平家的这个软物十分感兴趣。好几个医生提出来要购买这个软物,甚至有的医生托张永平家亲戚说情,欲出高价求得浸泡此物之水一瓶,说是用此水配制偏方,可以医治一种疑难病症。能治病救人当然是好事,张永平想给,又不敢给。他说:“用上这水,一旦没治好病人的病,反而治坏了怎么办?谁也说不清。”\;捡回来想当压缸石\;去年7月,也就是张永平捡回软物的第三个月。这个软物的与众不同才被人们发现。当时,有媒体对此做了报道。一连几天,来张永平家的人一拨接着一拨。张永平家一夜之间变得门庭若市。这让村里人纳闷又羡慕。有见过张永平家那个软物的村民非常奇怪:不就是一块“洋浆子”吗?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最初,张永平也不是把它当作稀罕玩意捡回来的。去年4月发现这个东西时,张永平就是看中了它的形状,感觉它很适合做一块压缸石,准备捡回来秋天腌咸菜用。上手一搬,有些不对头,他感觉到它更像是一块骨头胶。想了想,张永平还是把它放在车上拉回了家,随手丢在院子里。农活一忙,就把它忘了。转眼到了割麦时节,张永平家准备腌菜。要用的压缸石都得洗,可是这块东西用水一泡,却变软了。放在地上几天再搬起来,朝地的一面分泌出了很多黏液。石头怎么会在水中变软?来串门的村民知道了这事,仔细揣摩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有的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一块“洋浆子”。张永平特地请教过本村年纪最大的老人。这位88岁的老人听了张永平的描述,也说不出个究竟,他是头一回听说这种事。\;成了鸡的美餐\;张永平夫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扔了它吧,有些不甘心。不扔吧,总是不断有人来看,地里的活计也做不好,惹得人心烦。可巧,他们在呼市读书的儿子回来了。儿子这次带回了同学的照相机。儿子说,反正谁也说不好这是块什么东西,就先给他拍几张照片留纪念吧!东西被放在院子里拍照,家里的几只鸡对它产生了兴趣。公鸡召唤着母鸡上来一阵猛啄,大口地吞食。不一会儿,这个软物就被啄出了几个洞,还有一块表皮被撕下。\;张永平的妻子看着有些心疼:“都说这是块‘洋浆子’,鸡吃‘洋浆子’吗?”为了弄清这一切,她把软物收起,特地来到当年打井队钻井的地方,捡回了一块真正的“洋浆子”。她把刚捡回来的“洋浆子”用水泡过,放在鸡的面前,鸡理也不理。\;自行修复不溶于水\;张永平的妻子大胆地用舌头舔了舔捡回来的“洋浆子”,咸的,再舔舔软物,无味。她心里暗想:“看来,这不是一块‘洋浆子’。既然在水中它能变软,那就再把它泡在水里吧!”张永平夫妇又把软物泡到了水盆里。\;儿子走后几天,让张永平夫妇感到神奇的是:软物上被鸡啄出的几个洞不见了,原本被晒得有些黑红的表皮变成了灰黄色,水盆中多了一层灰白色的糊糊。张永平心里直打鼓:是不是软物在水中化了?他把盆中的水倒出,取出软物,然后在盆底铺了一层干土,重新把软物放进去,加满水。十几天过后,他再倒出水,软物旁边分泌物明显增多了,垫在软物下面的土还是干的。看来它不会在水中化掉。张永平又把它放回水盆中。大半年过去了,盆中的灰白色分泌物越来越多,软物也明显长大,至今没有任何异味。\;到底在靠什么存活?\;当“东西已经被卖了”的传言被多个人传过的时候,传言就成了人们心目中认定的事实。张永平家由此也消停了许多。接下来的日子,没事的时候,张永平就蹲在软物旁边观察。每从水中冒起一个气泡,张永平都想从中得到点儿什么信息。他很想找个明白人为他解开身边这个大谜团。该找谁呢?他试着打过电话,总是这儿推那儿,那儿推这儿的。\;眼瞅着一年多不明软物在变化着,却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张永平心里着急。\;前几天,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又有一位医生找到张永平。他要花大价钱买软物。这更坚定了张永平的信心,他婉言谢绝了。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个找过张永平,并且与其讨价还价的医生了。见张永平毫无动心之意,有人甚至放出话来:张永平家的那个软物是个太岁,不卖迟早会被饿死。这话提醒了张永平:去年,媒体报道完此事不久,有知情人特地来到他家。嘱咐他这个软物不一般,是可遇不可求的太岁,千万不能轻易卖掉。张永平嘀咕:不卖,它每天不吃不喝,真的被饿死咋办。\;长期存放会引来灾祸?\;张永平说,消息刚传出那阵子,他家门口停的都是小轿车。来人都是看软物的。开始,碍于面子,他不好回绝,接待了。有的人看了,没说什么就走了。有的人看了,想花钱买。最后都不了了之。\;直到有一天,来了两个自称是风水先生的人。他们看过软物后对张永平说:“像这样的东西也敢放在家里?你们小家小户的能担得起吗?赶快把它弄走,小心它给你们家里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风水先生走后,张永平陷入了恐慌。好几天,他寝食难安。听风水先生的话把它弄走,他心里不甘。有那么几天,张永平常常在软物旁边观察,他怎么也看不出这个不声不响的东西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测。经过了激烈思想斗争,他决定把它藏起来,不再示人。如今,张永平暗自庆幸:“现在我保存它1年了,家里一切不是都好好的吗?”\;其实,张永平的内心还是有忌讳的。记者一见到他时,提出到他发现软物的地方看看。他说什么也不肯带路。他说:“这样既为我好,又为你好。你难道没听说过‘莫在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还是防着点儿吧!”\; 传说中的太岁?\;“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了一种忌讳。民间传说,不信这种忌讳,会招灾惹祸。\;何为太岁?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够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 它无影无踪,而又无处不在。其实,太岁实际上是古代人假设的一种天体。\;据有关史料,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实存在的。《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对其均有详尽记载。据记载,当年秦始皇3次东巡,所要寻找的“长生不老之药”就是太岁。可惜后来,秦始皇的“长生不老之药”非但没有找到,反而病死在东巡途中,留下了千古憾事。张永平家所藏之物是不是太岁?如今,事隔两千多年,秦始皇所寻的“长生不老之药”居然在内蒙古现身?
为了弄清这一不明软物的真实身份,本报特寻找生化、生理、医药等方面专家为其解开身份之谜。有意者请与本报联系。联系电话:(0471)6685352联系人:辛 一
口文/本报记者辛 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