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喇沁旗萤石矿突水事故抢险工作进展顺利 受困人员还有生还可 |
2009-04-30 |
|
3月31日10时许,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金峰萤石矿发生突水事故,8名矿工被困井下。记者从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3.31”突水事故现场了解到,自从喀喇沁旗金峰萤石矿发生突水事故后,抢险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井下受困的8名矿工仍有生还可能。排水工作进展顺利。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5台抽水机正在开足马力抽水,现场抢险秩序井然。据事故紧急抢险指挥部副总指挥王士华介绍,目前每小时的排水量在320立方米左右,到4月3日10时30分,已经累计排水1.5万立方米,预计矿井巷道中的积水尚有5000立方米左右。截至记者发稿时,失事的第三作业面的水深已经从6.2米降至不足2米左右。目前,水位正以每小时8~10厘米的速度下降。王士华分析说,水位稳定下降,表明井下的出水面不太大。由于巷道内的水依然很深,而且不排除再次发生突水事故的可能,抢险队员们仍然无法勘察失事巷道内的情况,因此,受困矿工的情况目前到底如何很难说。事故发生以来,已经有500多人加入了抢险工作,其中参与一线作业的就有110人,他们分成3班轮流开展抢险工作。两种可能导致突水事故 ;王士华说,失事地在井口下方约120米处,事故原因尚不清楚。技术人员分析认为,金峰萤石矿第三作业面发生突水事故的原因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作为老矿区第三作业面中段上方存在采空区,因为采空区内的积水不断增加导致塌方,水自上而下灌入第三作业面巷道内;另一种可能是,第三作业面下方是已经废弃的第四、第五工作面,天长日久,这两个作业面里面可能蓄积了大量的水。第三作业面中段上方的岩石塌方后,将巷道的底板砸烂,大量泥石涌入第四、第五作业面内,致使其中蓄积的水迅速上溢,从而导致突水事故的发生。受困人员还有生还可能;据王士华介绍,目前,水从何而来,井下是否出现塌方,尚不清楚。他告诉记者,抢险人员分析后认为,第三作业面巷道深约700米,有很多采空区,出水时如果队员反应迅速,有躲避的可能。如果不是作业面巷道整体坍塌,而是部分坍塌,受困矿工生还的可能还是比较大的。矿主已经被刑事拘留;发生突水事故后,金峰萤石矿矿主徐贵琢已经被刑事拘留,另一位矿主徐向光也已经被警方监控,金峰萤石矿账户上的30万元资金已经被喀喇沁旗人民法院冻结。矿主徐贵琢和徐向光向抢险指挥部表示,他们和受困的8名矿工都是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的同乡,因此他们会积极配合抢险工作。记者了解到,徐贵琢和徐向光是亲兄弟。除金峰萤石矿外,两人还经营着一处生产氢氟酸的化工厂。据事故紧急抢险指挥部副总指挥、喀喇沁旗副旗长王士华介绍,金峰萤石矿所在的矿区已经有70多年的开采历史,目前共有金峰萤石矿等4家开采企业,其中金峰萤石矿是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下属的集体企业,固定资产186万元,年产萤石5000吨,年产值在500万元左右,自2003年7月15日起,该矿由徐贵琢等人联合承包经营。目前喀喇沁旗已经关停境内的所有采矿点,并且进行安全检查和整顿。家属赶到事故现场\;截至记者发稿时,约30名受困矿工的家属赶到了事故现场,旗政府派了8位工作人员安慰受困矿工们的家属,陪伴他们等待抢险的消息。成功逃生的王生说,想想都后怕。据他介绍,当日自己和8名工友正在巷道内作业,突然听到如同打雷的巨响,紧接着水声夹杂着风声传来,接着他就被来势迅猛的水卷倒了。等王生缓过神时,他已经被冲到了另一家萤石开采企业的巷道口,并被几名矿工救起。受困情况有望4日凌晨明朗\;王士华告诉记者,积水减少比较快,表明井下的出水面不是太大。如果矿井巷道内无新情况发生,第三作业面也不再继续涌水,再过约17个小时,也就是在4月4日的凌晨4时左右,积水很有可能被抽干。届时抢险队员就可以深入到巷道内进行勘察和救援活动,受困的8名矿工的状况也就清楚了。与此同时,王士华还认为,因为矿井内的地质状况较为复杂,不排除再次发生突水事故的可能。本报记者进入矿井\;4月3日上午,当记者来到事故现场时,抢险队员仍然在紧张地从矿井内向外排水。已经3天过去了,被困的8名矿工究竟是死是活?发生如此重大事故,井内究竟什么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决定进入矿井内探个究竟。当记者和其他媒体的几名记者提出要进入矿井深处的要求时,事故现场指挥部工作人员出于安全原因考虑,建议记者们不要冒险,但是在记者们的一再坚持下,现场指挥部的领导勉强同意了记者们的要求。10时30分,记者头戴安全帽,脚穿水鞋,在王士华的带领下进入了矿井。矿井口处是一段长达100多米、高约2米的山洞,洞一侧的水沟不断向洞外流水,脚下是一条用来运输萤石的小铁道,一直向内延伸。当记者在泥泞中小心翼翼地行至洞内约50米处时,王士华指着一处像是不久前曾经有石块脱落的洞顶说:“从这里开始已经进入了险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大约行走了10分钟后,记者们到达了山洞的尽头,出现在眼前的又是一个笔直地探向地下的方井,井上安装着一个名为罐龙的升降梯,不时有抢险队员乘着罐龙上下。王士华告诉记者,这眼井深达120多米。当记者踏上罐龙后,罐龙便载着记者在井中缓缓下降,记者眼前立即变得一片漆黑,虽然是闭上眼睛仍然感到阴森恐怖。大约5分钟后,罐龙到达井底。在微弱的灯光下,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井底又出现了一段斜坡状向地下延伸的矿道,此时已经进入地腹,与地面彻底隔绝。接下来,记者们又踩着泥水,扶着石壁走入斜坡状矿道。由于该矿道具有60度的斜坡,走起来稍不留神儿就会滑倒。不知是由于害怕还是受地下阴气的影响,记者浑身直冒冷汗。战战兢兢地走完近100米的斜坡状矿道时,记者终于看到几名抢险队员在忙碌着向外排水的景象。到达斜坡状矿道的尽头后,再向里延伸的矿道内已经积满了水,任何人都无法再向前行进一步。抢险队员说,被困的8名矿工就在前面积水的矿道深处。在矿井可以到达的最深处休息了一会儿,记者又艰难地扶着石壁踩着泥水向外撤退。大约用了30分钟的时间,记者终于从阴暗的矿井走到了阳光灿烂的地面。口文/新华社记者 任会斌 王宇天 本报记者 张弓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