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这里是端巴营汉墓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位于村子西北方山脚下的墓群在某种意义上,使湟中县拦隆口镇端巴营村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六个硕大的墓堆给村子增添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墓群南方,湟中县人民政府立的碑证实了这些墓堆的身份: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端巴营汉墓群。碑文显示,这是省政府1956年8月3日公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汉墓,多少成了村里人值得骄傲的一件事,18岁的高三学生张生魁就有这种感觉。他从小就在村边的山林里玩耍,对这六座汉墓再熟悉不过。村子里的老人说,以前这里有七个墓堆,大家把它们称作“七疙瘩”,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利大改造中,一个墓堆被推平了,当时推出来了很多青色的砖。大家都不知道这砖是哪来的,也就没管,把大部分就地利用砌了水渠,还有一些被村民拿去垒了猪圈。水利大改造的时候,张生魁还没有出生。站在差不多要废弃了的水渠边上,说着这些事情,张生魁心情沉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墓群周围都被开垦成了耕地。今年浇水的时候,墓群东边的一块麦地出现两处塌陷。当时塌陷的形状很规则,是宽1.5米左右,长10米左右的长方形,塌陷深度0.6米左右。现在两处塌陷都被填平,并种了小麦。张生魁说:“塌陷的方向正对着墓群,这可能是进入墓室的通道。” tujian.org
汉墓群频频被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生魁第一次发现汉墓被盗是2006年。他上山时发现有一个墓堆下面被挖开了一个很大的洞,洞口有一堆细土,好像用筛子筛过。他壮着胆子走进洞,发现一个拱门正对着洞口,隐约能看到一截一截的木头,拱门边上的方砖很大,有两块砖碎了,可以容一个人自由进出。张生魁害怕了,没敢再往里走。 tujian.org
有了这次经历,张生魁开始留意电视、书籍上有关盗墓的内容。他认识了一种盗墓用的工具:洛阳铲。经过比照,在现存的六个墓堆上,他都发现了洛阳铲铲过的痕迹。铲痕刚出现时都很深,把石子扔进去能听到很沉闷的落地声。现在大部分痕迹都被尘土所埋,只能隐约看到一些呈规则半圆形的浅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根据盗墓洞被发现的时间,村民推测出盗墓贼盗墓的时间都在秋收过后、春耕之前。“这可能是因为农闲时间地里没人,盗墓不容易被发现。”张生魁这样推测端巴营汉墓群被盗的时间规律。村民对汉墓被盗无能为力,每次发现墓堆上有新挖的坑洞,只好用土一填了之。去年再次发现有一座墓被盗后,张生魁给湟中县博物馆打了一个电话,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他,博物馆没有能力发掘墓群,如果以后再发现这样的情况,就再给他们打电话。对于这样的回答,张生魁很无奈。张生魁说:“等高考完了,我就去打两个月工,买照相机把这些汉墓全都拍下来,发到网上,呼吁大家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墓群周围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走在墓群旁边的田埂上,随处可见村民从地里犁出来的青砖,比现在用的红砖大且厚。 tujian.org
在墓群正北方约两百米处,是村里为防止山洪修的水坝。五年前修水坝的时候,村民发现了一节人手指骨,奇怪的是,这节手指骨被穿在一个类似于陶器把手的陶环上。事虽稀奇,但没有引起村民的重视,那个陶环连同那节手指骨都被扔掉了。 tujian.org
今年2月,村民张国全在水坝附近取土,挖出了两件完整的陶器。他描述,一件是陶罐,直径十二厘米左右,另一件是拳头大小的陶碗。可惜的是,这两件陶器一出土就被打碎了。张生魁知道这件事后,到水坝附近捡到了一些被打碎的陶片,上面有几何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4月,还是在张国全取土的地方,隔壁西岔村的村民挖到了一件铁器。当时张国全的小儿子在场,他说,东西刚被挖出来后,那个村民只说了一句“这疙瘩铁是啥?”就把东西装进了口袋,随后就什么都没有说。第二天,张国全又在那里挖出了一堆人骨,在头骨旁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铜铃铛和一件陶器,陶器做工很精致,高约十厘米左右,通体黑色,表面很光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国全原打算在取了土的地方种麦子,现在他不敢动那块已经上了肥的地了。“我怕地下面有珍贵的文物。”他说。 tujian.org
4月29日,张生魁把捡到的陶片和张国全挖出的铜铃铛拿到省博物馆鉴定。省博物馆一位姓王的主任看了这些物件后表示,陶片可能是卡约文化时期的陶器,而铜铃铛可能是汉朝文物。之后,张生魁来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希望再鉴定一次,但他没有见到相关专业工作人员。(作者:蔡文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