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西宁5月25日电 (周东平、李玉峰)春暖花开,走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向东村的进村路上,沿路几乎家家盖起新房,或推倒过去的土坯房,正新盖砖混结构新房;三年前谁家有一辆动力车还作为新闻写来着的地方,现在不少人家的门前或院里不仅有摩托车还摆放着小轿车。这一切都说明,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民张么乃说,“党的惠农政策使化隆人民得到了实惠,如今农民掏几万元钱买辆车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现在村里年轻人都能开车。在外面闯荡,练出了胆量,也练出了发家致富的本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该县向东村以前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如今,成为了全县有名的‘拉面村’、‘汽车村’,全村一半的农户都在广州、深圳、上海、苏州等大城市开办拉面馆,在全国各地从事拉面经济的就有105户800多人,每户每年收入多则40多万元,少则3万多元,全村有小轿车70多辆,户户都有摩托车和手扶拖拉机,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全村逐步脱贫致富,村民们的生活是一年一个样,一年比一年好啊。像向东村一样全县在巴燕,甘都,牙什尕等乡镇已有多个‘汽车村’,拥有私家小轿车4800多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人口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全县362个行政村24.35万人,其中有27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5.5万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然而,不甘于贫困的化隆人却不断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子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些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这部分农民尽快摆脱贫困阴影的笼罩,把走出“山门”、跳进“城门”当作一个“抓手”。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利用农区的一些农民不仅有胆识,也会经商,还有拉面的“绝活”。当地政府以树“典型”、立“样板”的方式,引导他们远走他乡,开辟就业门路。大规模展开农民工技能培训,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拓宽农民就业门路。一时间,有了技能、见了世面的农民,乡亲帮乡亲、亲戚拉亲戚,形成十万农民进京津、下江南的“洪流”,拉面馆犹如雨后春笋,在当地形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化隆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去年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和政策导向,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并每年拿出100万元土地流转奖励基金,从粮食直补、种子补贴、农机补贴中增加对土地流转的补贴项目,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每年发放500万元贴息贷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让更多农民安心打工。由于该县山大沟深,坡地多,退耕还林涉及面广,县上不折不扣落实退耕还林补助为贫困山区农民增加收入,为退耕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有利的条件。退耕区转移的劳动力达10381人,他们在沿海及内地60多个城市经营餐饮业,收入相当可观,经营效益好的饭馆年纯收达50至60万元,最低收入在3万元以上,;在家农民靠舍饲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和土鸡养殖,家庭收入逐渐增加,人均创收3000多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批批创业者的成功,激发了更多化隆农民发家致富的热情,促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去、扎下根,该县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相继出台了很多优惠和扶持政策,从小额贴息贷款,拉面匠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证,外派驻外人员等,使劳务经济越做越大,在从业人员和经营范围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不仅为当地人拓宽了一条致富的渠道,还带动周边地区的“拉面经济”及运输、粮油加工和建筑业的发展。劳务输出人数由2000年的3.6万人(次)增加到今年的10.4万人(次)。劳务总收入由3600万元提高到近3.4个亿,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半壁江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批优惠餐饮成功鸡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