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开馆仪式侧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青海新闻网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我童年时就在这里,张爱萍、李觉等将军们都住过这样的帐篷,把新建的房子让给了科技人员。”在原子城纪念馆的第二展厅,在一处用实物及声、光、电模拟出来的风雪交加的金银滩草原上的那‘三顶帐篷’前,曾在矿区度过童年的中国核工业建筑集团公司总经理穆占英抢过讲解员的话头,饱含深情地给正在参观展馆的众位嘉宾介绍起了当年的情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样是在“三顶帐篷”面前,曾经是二二一厂职工子弟的李海娈情不自禁,眼泪夺眶而出。她说,这是父母亲工作过30年的地方,我一会儿就要给退休生活在合肥的父亲打电话——看到了他当年曾经奉献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日上午举行的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开馆仪式,的确是一个老原子城人的大聚会——就像50多年前那样,五湖四海的原子城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金银滩,汇聚到浓缩了他们几十年团结拼搏,自力更生的创业史的原子城纪念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各个展厅的实物和图片面前,几乎所有曾经在金银滩奋斗和生活过的人都会像穆占英和李海娈那样,满含热泪,回忆起那个怀揣光荣与梦想,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令世人瞩目的岁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78岁的叶钧道老人是当年在罗布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前负责插雷管的人员之一,在第四展厅的“蘑菇云”图片前,他颤声说道:“建设这个纪念馆,把我们这一代人做的事情,树立的精神展现出来,太好了!我虽然身体不好,家里人也劝我这次不要来,但我一定要来,今天站在这里,我感觉就两个字:很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73岁的原二二一厂试验部科研人员董庆东带着他的老伴,专程从四川绵阳赶来,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抱着振兴中华的理想,在这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事业。我为此而感到自豪!希望新一代年轻人继承‘两弹一星’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开馆仪式只有短短一上午,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作者:罗藏 连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铸剑为犁奔向和平——纪念馆馆体浮雕的创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原子城纪念馆正面墙体上,有三副巨型铜质浮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间那副浮雕右方的太阳火热炽烈,左下方奔腾的江河水映衬着阳光,图中央以钝性的放射状形象释放,暗示着核裂变的巨大能量。用日月、水火、阴阳彰显大自然的伟岸,这幅被誉为《自然能量》的装饰浮雕是三副浮雕的中心主题,抽象与具象的方法交织在一起,将人的遐想和自然、科技融为一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杜红宇教授介绍,美院雕塑系让五位教师按各自的理解做了五个方案,最终选定了他的这三幅主题分别为《自然能量》、《奔向和平》、《和谐共生》的浮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根据设计理念的初步要求,反映“两弹”不能过于写实,所以,用“自然能量”去表现,因为“核能”也是自然界的能量之一。《奔向和平》这一浮雕主题非常鲜明,画面以象征和浪漫的手法,表现男女青年在空中遨游,他们的前方是一群和平鸽,象征全人类乃至中国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对美好与和平的执着追求。而浮雕《和谐共生》则表现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的主题,在广袤的青海高原,山川壮美,水草丰茂,牛羊悠然,两匹奔腾如飞的骏马象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期盼和谐共生的愿望。 (作者:韩易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重回金银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故土难离。50年前,居住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的1700户9000多名牧民,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舍家为国,远迁他乡。临走时,他们没有来得及带上自己全部的家当,甚至连帐篷都没有带,只是拿起简单的行李和锅碗瓢盆,义无反顾地离开世居的故土……至今想起来,令人起敬之余,唏嘘不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搬回来了,确确实实‘回家’了!”2003年,当年搬迁至托勒牧场的才合加布老人搬回了西海镇,他迫不及待地跑到他早年游牧、扎帐篷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搬回故土的当年,他从自家的羊群中拿出了100只羊捐给了西海寄校。按当时的价格,折合人民币也近5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忆当年,才合加布刚刚19岁,正是身强力壮之时。那是农历10月的一天,接到通知后,才合加布一家和他们的邻居们一样,什么都没问,扔下大帐篷和一些家什,用三头驮牛驮起一家九口人简单的家当上路了。 tujian.org
冒严寒,顶风雪,到了托勒后,他们就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后来,牧场和公社分家,才合加布一家搬到了今天野牛沟乡达玉村。才合加布老汉说:“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们达玉村通了水、电、路,通了电话,住上了砖瓦房,日子过得不错。现在我们住在西海镇,做饭不用烧牛粪,想吃啥做啥,住在这座新城里面,简直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一样。”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说话间,一阵彩铃响起,才合加布老汉掏出手机向远在几百公里外野牛沟地乡亲打起了电话,笑容一直挂在他的脸庞。(作者:罗连军) tujian.org
让我们永远铭记——原子城故事采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顶帐篷1958年12月,先头部队来到了金银滩草原,在三顶行军帐篷中完成了环境勘测、城镇规划、厂房布局等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在纪念馆第二展厅内复原的帐篷中有简易木箱、铁皮炉子、高低床等一些简陋的生活和办公用品,真实再现了我国核工业起步时期,基地人艰苦卓绝的历程和“两弹一星”人的献身精神。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96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有一条以“596”命名的道路。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协定,撤走专家,这时,正值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核工业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严峻选择,此时,陈毅元帅说:“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为鼓舞士气,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刘杰提出,“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名称以苏联毁约的1959年6月作为代号,即“596”,寓意“争气弹”。这条“596”之路,以碎石铺就,蜿蜒曲折,象征着核武器研制的艰难历程。 tujian.org
●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8年12月,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在基地发现一组非常重要的技术数据,为了加快工作进度,连夜搭乘飞机赶回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可是飞机不幸坠毁。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发现他和通讯员紧紧抱在一起,放着重要文件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完好无损,他们用生命保护了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研资料。 tujian.org
●信箱在纪念园有一组情景雕塑被命名为“信箱”。讲得是:1962年,在基地建设期间,集中于北京攻克原子弹理论及设计的科研人员,先期抵达金银滩草原。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妇也接到调遣命令,先后来到了221厂工作,由于严格的保密要求,两人都没有告诉对方去了哪里。他们只能靠写信来传递相思之苦,而信件从北京转一大圈后到达对方手中。直到原子弹、氢弹都研制成功了,两人在生活区公共浴池前相遇,悲喜交加,热泪盈眶。原来他们两人工作的车间仅仅相隔几十米。 tujian.org
●“九次计算”1960年,“两弹元勋”邓稼先带领年青的研究人员对苏联专家留下的基础数据进行复算。算了九次,结果总是与苏联专家研究的数据不一样,最终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用热力学的最大公原理算出来了,表明了苏联专家留下的基础数据是有误的。这九次计算标志着我国开始独立自行研制原子弹,为后来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奠定了基础。(作者:罗连军 整理) tujian.org 办公用品成功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