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青海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不经意的一瞥,发现了千年秘密 吐谷浑王陵现身乌兰
2009-07-09

  青海新闻网讯 在乌兰哈达村某村民承包的草场内,有一座巨大的椭圆形陵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茶卡考古队来到的时候,它已在这里沉睡了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茶卡盐湖边的惊鸿一瞥

tujian.org

  考古队进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巴音乡最初的目的很简单,因为文物部门批准考古队在这里的陶海村抢救性发掘7座古墓。可是从考古队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发掘工作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无法顺利开展。无奈之下,队员们就在陶海村附近的草场、山沟里做田野调查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考古队田野调查工作所需要的所有物资都要从附近的茶卡镇上购买。在镇子和工作现场之间的茶卡盐湖边,有一座被当地牧民称为馒头山的小山包,队员们经常远远地从它旁边走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月7日,对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许新国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他路过这座小山包的时候,在盐湖的映照下,远眺了这个小山包一眼。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气势非常宏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这位老文物工作者注视馒头山的时候发出的第一声赞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看着考古队的发掘工作做不下去,许新国又急又气。这天,许新国干脆带领队员前往“气势非常宏伟”的馒头山一探究竟,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发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上天给我的礼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馒头山位于巴音乡乌兰哈达村村西,在一位牧民承包的草场上。刚一到达,许新国和所有的队员都兴奋极了。在这片还没有全绿的草原上,馒头山是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陵墓北依大山,南向茶卡盐湖,形状近似椭圆形。陵墓西、北、东三面环山,东、西两侧的山梁酷似两头巨象伏地,象鼻状的山嘴向前伸出,直对盐湖。陵墓气势宏伟,壮观异常。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初步测量,陵墓南面宽约140米,南北长约240米,高约30米。这比发现于都兰县的“血渭一号”吐谷浑古墓还要大两倍。这意味着,它是目前我省发现的古墓中最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激动两字已经无法形容许新国此刻的心情。最近六年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虽然经常做田野调查,但一直没有重量级的发现。这座陵墓的发现让这个“老考古”夜不能寐。几天过去了,许新国的心情还是无法平静下来。在为民巷那座不起眼的办公楼里,许新国说:“这是上天给我的礼物!这是对研究院多年来不断努力的回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工构造遗迹成重要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考古队勘察发现,墓葬表面铺满砾石,岩性以周围基岩为主,砾石有大有小、有尖有圆,大部分是当地河沟中冲积的河卵石。无分选性,排列也没有定向,显然是人工堆积而成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陵墓南面的顶部,用肉眼就可观察到人工构造的遗迹,这同样表明,陵墓表面部分不是自然堆积,而是人为建成。

tujian.org

  “这些人工构造的遗迹,是我们判定其为陵墓的重要依据。”许新国说。以这座墓葬为中心,西面的陶海草原,东面的乌兰哈达草原和扎布水草原以及周边的山沟里,均散布着数量众多的古墓,这其中的部分墓葬肯定与这座王陵存在着亲缘关系。 tujian.org

  还有太多待解的疑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陵墓建于何年?墓主人是谁?为何选择此地?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带来了太多的疑问和谜团。

tujian.org

  许新国首先排除了陵墓是吐蕃王陵的可能。因为吐蕃王陵一般均位于我国的西藏自治区。西藏山南穷结县的众多陵墓就证实了这一点。经过细致地推论,许新国和考古队员们认为,这座陵墓很有可能是吐谷浑王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已经考证的历史资料显示,吐谷浑原是生活于今辽宁西部的慕容鲜卑族中的一支。公元4世纪,部分慕容鲜卑人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经过阴山,西迁到今甘肃临夏西北地区。后来到吐谷浑孙叶延时(329年至351年),开始建立政权,以吐谷浑为国号和部族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存的文献明确记载,公元540年,吐谷浑“虽有城郭而不居”,吐谷浑孙叶延在青海湖西新建了伏俟城作为都城,伏俟城也就是现存的铁卜加古城,距青海湖30公里左右。而这座陵墓所在的位置距青海湖也在35公里左右。在相距不远的天峻县也曾出土过吐谷浑时期的文物。种种证据,让考古队更加确信这是吐谷浑王陵。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确定了是吐谷浑王陵只是推断陵墓年代的第一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历史研究证实,吐谷浑政权于公元663年为吐蕃所灭,后成为吐蕃的一部分。公元663年成为吐谷浑政权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节点。那么,这座陵墓是吐谷浑灭国之前还是之后建造的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陵墓形制自成一格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的研究可以确定,发现于都兰县的“血渭一号”大墓建于公元663年之后。在未发掘之前,与“血渭一号”的对比研究成为确定新发现王陵年代的重要理论途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血渭一号”大墓外形呈梯形双覆斗状,而新发现的陵墓外形呈椭圆形。无论是从前方观看还是从空中俯瞰,两座陵墓外形根本不是一个体系。而且,新发现的陵墓比“血渭一号”大近两倍,无论是气势还是规模都是“血渭一号”无法相比的。

tujian.org

  许新国介绍,我省都兰地区发现的古墓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在表皮下一般都有陪葬的动物,再往下发掘,就有“享堂”,也就是祭祀的地方。在乌兰县茶卡发现的这个陵墓显然早于都兰地区的古墓,在没有发掘的情况下,无法明确它表皮下部到底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发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研究价值大于现存汉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众所周知,我省现存为数不少的汉墓。去年在省城夏都大道附近就曾发现汉墓群,考古人员也做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出土了部分陶器。但这些汉墓中,虽然也发现过竹简、木简,有的数量还很多,但大部分出土物都是陶器,很少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相比而言,吐谷浑墓葬中的文物构成就相当丰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国历史上,河西走廊一带曾屡次陷于征战和冲突之中,这使位于现今我国西北部的诸多政权选择从现今的青海绕道到达当时的北方和南方地区,而无论是走青海的北部还是南部,最后必定要经过茶卡。茶卡是南北两线的交会点,有“柴达木盆地第一镇”之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根据多年来的考古经验,许新国认为,这座大墓的周边,肯定有其他陪葬性质的墓群,而这些墓群的价值也不可估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神秘的新发现,让许新国和所有考古队员充满期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保护第一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此重要的陵墓,一经发现,盗墓者是否会蜂拥而至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这一点,许新国认为,不用太担心。因为这座陵墓规模之大,盗墓者根本不具备盗挖的能力,但破坏表皮结构的可能还是有的,当务之急就是马上对陵墓表皮部分做考古研究和发掘,但这必须要得到文物管理部门的批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省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陵墓不论是哪个年代的,现在要做的是马上保护。等以后具备了相应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能力,再考虑发掘。文物保护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综合利用”基本方针里,保护是第一位的。 (作者:蔡文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血渭一号”大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都兰吐蕃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位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墓葬,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大墓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回报办公楼
     相关链接
    ·青海民族大学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
    ·青海开展“集中打击偷采盗采煤炭资源”专项
    ·德令哈全力部署绿化国土 今春植树14.2万株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互助五项措施力推扶
    ·省教育厅要求学校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
    ·力促就业 西宁市工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达10
    ·青藏兵站部“三站”部队官兵看上数字电视
    ·青海省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做出具体要求
    ·农民对“家电下乡”的喜、忧、盼
    ·喜看农民工自费上技能提高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