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编者按:近年来,海晏县委围绕“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核心,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精神要求,对自然条件差,居住分散、生活困难,搬迁意愿强烈的贫困群众实施集中安置,并在发展后续产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tujian.org
在国家省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海晏县从2007年起开始组织实施“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实施两期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共投入专项资金123.84万元,对三角城镇西岔村160户668人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对甘子河乡德州村20户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90多人正在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异地搬迁:啃下最难啃的扶贫“硬骨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岔村共有160户668人,辖3个生产合作社,现有劳动力41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8%,2002年的扶贫规划中界定为绝对贫困村,人均占有耕地和退耕还林(草)面积分别为2.12亩、1.98亩,人均占有草场102亩,人均拥有牲畜数11头(只),由于西岔村地处深山沟里,干旱少雨,不要说庄稼没有收成,发展畜牧业前景也不好,人均收入低。搬迁以前,群众住房阴暗潮湿、陈旧,布局凌乱,交通不便,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群众增收致富难度大,可以说是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此,海晏县委、县政府从2006年起在深入调查、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群众的意愿,开始了以工带赈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政府主导:移得来 扶上马 送一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观念,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搬迁犹豫不决。有的想迁移,却受困于经济条件而无法挪足。况且后续产业的后顾之忧,就像大山一样横亘在贫困农民的心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这种情况,县镇两级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群众转变了观念,从“要我搬迁”的保守理念转变为“我要搬迁”的精神动力。同时,为了帮助移民实现顺利搬迁,县委、县政府依托试点工程资金,积极利用退耕还林、教育、卫生等资金,在管理渠道不乱、资金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打组合拳”,整合资金共实施14个项目,投资达1106.1万元。其中项目投资602.1万元,群众自筹504万元。解决了一批涉及教育、卫生及水电路等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贫困群众: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搬出来,这只是对移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才能够帮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何让移民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有一个更好的将来,成为“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最现实的问题。针对此县、镇、村三级在发展后续产业上想办法、理思路,积极协调瑞丰等工业企业,转移剩余劳动力58名,人均月工资1200元。同时,结合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试点工作,先后成立了海北蓝天生态饲材料种植有限公司和西岔村养殖业合作社,有限公司集中流转耕地1000亩,租赁期限为5年,给予群众租金50斤青稞或按每年2月、8月的市场价折算成人民币,于10月5日前兑现。集中租赁养殖黑白花奶牛127头,租赁期限为6年,每年给农户租金1300元。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牲畜租赁经营,由多畜户租赁少畜户牲畜进行保本经营,每年给少畜户30%的仔畜,租赁期限为3年。这些措施,让移民吃上了“定心丸”,移民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始安心生产,并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作者:刘海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工资合资一批特色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