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 2009年5月22日,青海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乐都县碾伯镇下寨村农民种植的三膜马铃薯开挖,亩产达2995公斤,比2007年净增395公斤,马铃薯单产再创新高……,消息传出,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此时,而研究这项成果的主人李宗平又一头扎进马铃薯原种育苗网棚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宗平,中共党员,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乐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自1978年在兰州大学生植物系毕业被分配到乐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以来,在30年的工作中他与农民结成了朋友,与科技结下了痴情,他深深地“苦恋”着大地,苦恋着马铃薯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乐都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又是个农业大县,全县30万人口,只有37万亩耕地。特别是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干旱少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作为农民的儿子,李宗平对靠天吃饭的农民所饱尝的苦辣酸甜体会最深。他主动放弃条件优越的县城,到生活艰苦的下北山旱作示范点去蹲点,在那里他一蹲就是两年,他把自己在田间地头积累的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使土地生了金,农民也尝到了科技甜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出色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从1982年起,他先后担任县良种繁殖场场长、中岭乡乡长。他不管在什么岗位,都与马铃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使马铃薯脱毒、如何使马铃薯高产稳产成了他日思夜想的心头大事。白天他带领群众奋战在马铃薯脱毒一线,晚上他在灯光下啃书本,他把随身携带的书籍读了一遍又一遍,在理论和实践中他和同事们解决了乐薯1号的脱毒问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5年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李宗平被调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任主任,他深知自己今后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他说,农技推广离不开试验、示范、推广这三大任务,要给农民一把致富的金钥匙,就必须在种薯上下功夫。县推广中心在中岭乡干树洼建有6亩的育种基地,由于那里条件艰苦,空气稀薄,工作人员很难在那里扎下根来。李宗平一上任,就带领技术人员一面扩大繁种面积,一面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在干树洼建成50亩繁育马铃薯的种薯基地,每年繁育脱毒苗20万株,繁育微型薯34万枚。 tujian.org
农技推广重点在于“推”。长年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李宗平发现,许多农民群众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对农业调整结构、引进新品种感到惶恐,一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很难推广,这不仅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阻滞农民致富的步伐。李宗平想,农民群众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到科技的威力。只有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才能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1996年初春,李宗平带领技术人员在中岭乡平坦村搞试验,从下种到施肥、打药、除草,他同农民群众一起干。清晨踏着露珠儿下地,夕阳西下,他还仔细在田埂上做记录,试验田里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田埂上留下了他一串串艰难的足迹。收获季节,他邀请七乡八村农民到现场测产,用现身说法让农民跟着干。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0年之前,乐都县种植马铃薯面积只有10多万亩,广大群众种植马铃薯主要以食用为主,亩产只有1000多公斤。这些年经过品种改良,产量提高,亩产也达到了1680公斤,比2000年之前增加680多公斤。仅马铃薯一项山区农民人均增收达400多元,中岭乡平坦岭村村民思文举过去吃饭靠种田,花钱靠贷款,在李宗平帮助下,他每年种植马铃薯7至8亩,每年收入都在1万多元,如今思文举家盖了新房,买了农用车,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思文举逢人就说种植脱毒马铃薯的好处。 tujian.org
为了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从2006年开始他组织川水地区群众开始种植地膜马铃薯,刚开始,种植户有顾虑,为使这一新技术推广开来,他采用补贴的办法在碾伯镇上、下寨村进行试种,结果地膜产量比露地产量高出680多公斤,而且还在7月份就上市,亩增收400多元。收获季节,他充分利用媒体做宣传,第二年许多群众都接受了这一新技术。截至目前,川水、沟岔地区种植地膜马铃薯面积已达2万多亩,每年增收2000多万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何解决干旱浅山地区群众种植地膜马铃薯这一难题,他组织科技人员外出考察学习,于2007年在下北山马营乡开始种植,当年亩增产650多公斤。2008年全县山区种植地膜洋芋面积达5000多亩。让马铃薯早上市一直是他研究课题,2003年,李宗平在外地考察时看到山东农民用双膜种植蔬菜,回来后,他用这种方法搞试验,经过试验获得成功,亩产达2995公斤,群众高兴地说,种一亩双膜马铃薯相当于2亩单膜产值,加上二茬,年收入在6000多元,双膜马铃薯是我们农民致富的一条黄金产业。2008年他带领的马铃薯实验课题组在下北山种植双垄全膜洋芋获得成功,亩产达到3000多公斤,为浅脑山地区的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今年全县推广双垄全膜马铃薯6万多亩。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30年推广马铃薯工作中,他与广大农民群众摸爬滚打、快乐共享、忧愁共担,他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群众得到了实惠。目前全县种植马铃薯面积达21万亩,建成马铃薯基地2万亩,年繁育种薯8000万公斤,全县推广脱毒马铃薯面积达86%,马铃薯亩产量比2000年之前净增1000多公斤,全县每年马铃薯年产值达2亿多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30年来,他为马铃薯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政府的肯定,群众的好评,他与同事们一道合作实施的十多个项目获得部级奖励,其中,由他主持的《薯类良种配套增产技术项目》、《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乐都县干旱山区集雨补灌商效农业研究》获全国技术管理与制度创新二等奖,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省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他本人先后被评为青海省农业科技进行个人、全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先进个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2006年他被国家人事部、农业部评审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作者:应存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成功把手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