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山东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两会]住鲁委员宗立成:立国花可刺激经济
2009-06-19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青州尧王集团总经理宗立成携带“在新中国60华诞确立牡丹为国花”的提案,作客“两报一网”全国两会北京直播室。宗立成表示,确立国花也可以刺激经济发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花卉王国不能无“国花”

tujian.org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六十年风雨沧桑,一直没有确立我们的国花,我觉得这是一大憾事。”2日的访谈开始,宗立成就提到了为何要提议确立国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媒体报道,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尚无国花。在宗立成看来,这跟我国古代饮花茶、调花膳、赏花灯、猜花谜的传统相悖。“唐代就以农历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中国花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宗立成说,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当海外游子看到国花时会涌起一种奋发自强的自豪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宗立成看来,中国有3000多种花,是世界上花品种最多的国家。在诸多国家纷纷确立国花的情况下,有“花卉王国”之称的中国,无论如何不能没有“国花”。因此,找出一种代表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文明的花卉,就显得尤为重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只要有利经济无论菏泽洛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了解,除了宗立成,河南洛阳市长郭洪昌也要在两会上提出将牡丹确立为国花。这种情况下,从地区经济利益角度考虑确立国花的说法再度引起争论。宗立成表示,推选牡丹为国花确实也从经济角度考虑过,这也是刺激经济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洛阳还是菏泽,只要经济发展了,那也是国花确立的一个良好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当前形势下,确立国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宗立成阐述,首先它是一个三农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国家花卉已经有100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有600亿元的年产值,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企业,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次,马上就要召开世界花博会了,如果在这之前没有确立我们的国花,肯定会让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觉得奇怪。而确立国花,能使中国的花卉行业引领世界花卉行业,走向全球。”宗立成说,“但我再一次强调,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我考虑的是全国,不是只考虑到山东的菏泽、河南的洛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写诗咏梅但要举荐牡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各种举荐梅花、兰花、菊花等花作为国花的争论,这位力挺牡丹作为国花的全国政协委员,谈到高兴时却透露:“从个人角度谈到对花的爱好,我还是爱好梅花。我写诗咏梅,但我还是要举荐牡丹作为国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喜欢梅花的人,为何要举荐牡丹作为国花?宗立成说:“梅花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牡丹同样具有这种象征意义。比如牡丹属于木本,多年生灌木。在恶劣的环境中你不浇水不施肥,它也照样把美好带给人间,它也照样鲜花怒放。同时它耐高温、耐冰冻严寒,很符合我们的民族精神。所以说牡丹的寓意为广阔、宏观、大度。” tujian.org

“再有,我们不能从个人喜好来推荐哪种花做国花。”宗立成笑着说,“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牡丹是‘花中之王’,它已经被社会所认可。其次,牡丹适宜栽培,大江南北以及亚热带地区都非常适宜,所以我也只能舍弃喜欢的梅花,选择更贴切的牡丹。”() (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 “英国高考”试卷运输中破损 济南考生可
    ·山东要求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读3至5本书
    ·济南奥体中心运动员公寓起火
    ·保证青岛港9500名农民工岗位不变、薪酬不变
    ·山东一教师雇用学生谋害情敌驾车行凶误撞他
    ·山东:要考试成绩单还是要学生的全面发展
    ·山东招录公务员笔试举行,39万余名考生参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