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5月9日讯9日下午,21岁的大二学生赵永昌认真地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11日,他将赴济南采集造血干细胞。而在北京,一位32岁的白血病患者正等待着这些造血干细胞来救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能救一个人的命,这将让我终生难忘。”9日下午,即将奔赴济南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赵永昌告诉记者。今年21岁的赵永昌是青岛科技大学化学院大二的学生,2007年6月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他告诉记者,今年3月,青岛市红十字会通知他,他与北京的一名白血病患者血型初步配型成功。经过高分辨检测和体检,完全符合捐献条件。“听说几率是几十万分之一,比中彩票还难。”小赵笑着对记者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赵永昌告诉记者,虽然有过两次捐献血小板的经历,也知道从医学的角度讲,捐献骨髓是没有任何危险的,但小赵那几天还是非常矛盾。“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而且我是家里的独子,我最怕的就是父母担心。”小赵说,后来他打电话告诉父母自己的决定,尽量说得轻描淡写。善良的父母最终同意了他的决定,母亲告诉他:“孩子,只要你认为做的是对的,父母都支持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月9日下午,青岛科技大学为赵永昌举行了隆重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签字确认仪式。当得知小赵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候,他班里的同学连夜为他赶做了365只代表平安、幸运的纸鹤,希望他能够一切顺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了解到,5月11日,小赵将赶到济南军区总医院,12日开始注射动员剂,15日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如果顺利的话,经过两天的采集就可以收集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在北京等待手术的患者今年32岁,身高体重都和小赵差不多。小赵如果捐献成功,他将成为全国第94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崇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通讯员曲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