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4月3日电(记者王海鹰)民俗专家说,寒食与清明原本是两个节日,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自唐以后,人们多把这两个节日混为一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说:清明作为节气,始于战国时期,这时日行15度,天气清朗,万物萌动,风和日丽,所以谓之清明。清明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郊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一般认为寒食日在清明前一天,也有说在清明前两天。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寒食日禁火习俗的记录最早见于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万鹏说,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修火禁,实际上周代就有仲春禁火的记载,而关于介子推被焚,《史记》《左传》等都未有记载。介子推是山西人,冷食习俗从山西开始流传。最初断火一个月,人们多生疾病。三国时,曹操曾下令让人们停止冷食,后逐渐减为七天、三天,最后到一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也就是清明这一天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宋代诗人王禹在《清明》一诗中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的诗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民俗专家说,到了唐代,已经有把两个节日混为一体的现象,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误认为清明即寒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