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双目失明的平遥县东泉镇圪塔村农民张燕生在妻子的帮助下,出版了《平遥文庙文化漫谈》。2008年1月1日,记者见到59岁的张燕生时,他正坐在炕头写关于平遥二郎庙的书,已经完成了3万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双目失明写“天书” tujian.org
张燕生从小左眼就看不见,右眼也不太好,一直戴眼镜。由于祖辈们都曾在钱庄里做事,所以他家里藏书特别多。张燕生白天下地,夜晚看书。1997年,他的右眼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一年后完全失明。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双目失明令张燕生最痛苦的是不能看书。心痛的时候,他习惯从书架里抽出一本书,然后抱在怀里用手摩挲一阵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2年,得知县里要搞楹联大赛,张燕生立即口述了一副对联,让妻子写下来参加比赛。这是一副为平遥古城北城门楼写的楹联,上联是:大道通南北 看人海茫茫 车流滚滚 新时代始于脚下;下联是:高楼耸天地 愿青山莽莽 碧水滔滔好光景自在眼前。最后,张燕生的这副对联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楹联获奖激发了他写文章的想法。因为看不见,他就找了块巴掌大小的木板,把铁丝箍在上面,沿着铁丝在上面写字。写上一段,由妻子郭翠珍抄写到稿纸上。郭翠珍初中毕业后几乎再没有写过字,因为失明的丈夫要写文章,30年没有动过笔的她开始给丈夫当起了“秘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篇文章轰动平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燕生写的第一篇文章是2002年完成的“一座象征封建统治方略的经典建筑”,副题是“谈谈平遥城墙的形态意象及历史文化意义”。这篇两万字的文章完稿后,张燕生先是交给一位朋友,想在报纸上发表。谁知还没有上报纸,打印稿已经风传平遥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年在平遥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张燕生的文章得到广泛传阅。特别是当得知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农民时,与会专家更是惊叹不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后,张燕生又写了《民间表演艺术的一支奇葩》、《说说古陶》、《赞侯祠县衙中的理想主义》、《龟城的文化意义》等文章。 tujian.org
用文化眼光“看”古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0年来,张燕生经常由妻子陪着逛古城,“借”妻子的眼睛看古城变化。妻子每介绍完一个建筑后,够得见的地方张燕生总要用手摸上半天。因为经常抚摸平遥文庙,2005年,他萌生了写《平遥文庙文化漫谈》的想法。“大家都知道平遥古建筑好,但到底好在哪儿,知道的人并不多,我写这本书就是用文化眼光去看待古建筑,告诉大家这些建筑的文化内涵。”张燕生在书中谈到文庙门外的照壁时用到了“孔壁藏书”典故。“孔壁藏书”说的是汉景帝末年,曲阜当地的诸侯王鲁恭王拆孔家旧房,发现了孔子裔孙孔鲋为了避秦始皇焚书浩劫而藏的书籍。 tujian.org
别处的照壁都是一堵实墙,但平遥文庙前的照壁中间有个大圆洞。张燕生说:“古人修建平遥文庙的照壁时,专门在中间留下一个大洞,也把孔壁藏书这个故事‘藏’在了建筑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年底,张燕生夫妻二人完成了7万多字的《平遥文庙文化漫谈》。去年8月份,受平遥文庙博物馆资助,该书得以印刷成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的第一天,记者到张燕生家采访时,他正坐在炕头上写《平遥二郎庙文化漫谈》。政府目前正开发古城二郎庙景点,开发部门专门请他为景点写这篇文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 尚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