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记者来到阳城县农村采访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情况,感受到这里的新能源建设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排排整齐的沼气池,一座座高大浑圆的秸秆气化站,成为引人注目的新景观。县新能源建设办公室主任陈保红高兴地说:“到目前,全县已有3.5万户、10万农村人口用上了沼气、秸秆气,占到了农村总人口的1/3。”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的阳城县,对新能源建设的重视和追求耐人寻味,而由此带来的变化和收获更让人啧啧称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倾力化解民生之难,清洁能源让群众过上新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阳城县南部山区的河北镇炭窑村,42岁的妇女梁红梅轻轻地打开沼气灶上的开关,一边洗菜,一边和记者拉起了家常,“我家接通沼气有3个多月了,没想到这东西这么好用,20来分钟就能做一顿饭。没有煤烟,没有垃圾,不用和煤,不怕熄火,真正是省工、省时又省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炭窑村是一个有360多口人的小山村,因村里原先有个小炭窑而得名。长久以来,村子里的人就是靠它解决基本的生活燃料。几年前,随着国家“关小”政策的实施,炭窑村群众生火做饭出现了“煤荒”。 tujian.org
“你问前些年的情况,那真叫个可怜。”梁红梅回忆说,“村里没了煤,到外面拉一吨四五百块,哪能用得起啊。俺村人不是上山砍柴就是去村头砖瓦厂的垃圾堆里捡焦炭,出力流汗,一身灰土不说,生火做饭,烟熏火燎,满屋子扬灰尘,眼都要迷瞎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无煤山区,与梁红梅有同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作为一个煤炭大县,为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从2003年起,阳城连年财政补贴集中向山区群众平价供应越冬用煤。“这只是权宜之计。”县长冯志亮分析说,“在煤炭资源的日渐减少和群众生活燃料日渐缺乏的双重压力之下,我们必须在可再生能源上做文章,针对农村实际发展沼气、秸秆气等新能源,才是长远解决群众燃料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煤乡镇发展秸秆气,无煤乡镇发展沼气”。阳城县因地制宜提出了新能源建设的思路方法,把新能源建设作为“农字一号工程”,县乡村三级层层立下军令状,做到了责任到位、服务到位、资金到位。从2003年开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全县大力度、大面积推开沼气、秸秆气建设,掀起了新能源建设的热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几年来,全县先后建成沼气池2万多个,大型沼气工程4座,秸秆气化站39座,并同步进行了“一池三改”。如今的炭窑村,已建成沼气池103个,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陈保红说:“要是算全县的大账,一年要节省3500多万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清洁能源给农村带来新面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两道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走进地处沁河岸边的白桑乡东岭村,眼前的景象顿时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村委主任郭新民领着我们在这个山环水绕的小山村里转悠,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情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按照县里的要求,把新能源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规划,统一把沼气池建到了村外,然后用管道连接到各家各户的厨房。同时还进行了绿化、硬化,使村里的建筑和道路错落有致。现在全村已有102户进行了“一池三改”,98%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而且做到了一年四季都能正常使用。”记者印象中煮饭满屋烟,垃圾四处堆,污水遍地流,蚊蝇到处飞的状况不见了,不禁为之叹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处城西的西河乡郭河村,7年前就在全县第一家建立秸秆气化站。“新能源建设不光是民生工程,还是一项环境治理工程,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村的脏乱差问题。”村委会主任王林锁说,“过去用煤炭生火做饭,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煤和土。全村360多户人家,一年要烧掉1500多吨煤,每天要拉走好几大卡车垃圾。村里想改善环境也没个好办法。用上秸秆气后,我们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统一兴建了别致的村民住宅,村里全部进行了绿化、美化和亮化,统一规划了18个公厕和垃圾堆放点,村容村貌大变样了。今年我们还获得了全国‘园林绿化示范村’的称号呢!” tujian.org
以郭河村为代表的西河乡,新能源建设红红火火,全乡14个行政村建成了秸秆气化站11座,90%的农户用上了秸秆气、沼气,成为了全省首家“气化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阳城县环保局监测站站长李学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普通农户使用煤炭生火做饭,一年要烧掉5吨煤炭,要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20.48公斤、烟尘80公斤,排放炉灰等污染物600公斤。现在有3.5万户农民用上新能源,能够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排放350万公斤,减少污染物排放2100万公斤。如今,阳城县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60天以上,新能源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积极引导示范,清洁能源使循环经济大发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能源使我走上了致富路!”30多岁的阳城县寺头乡北下庄村农民董红太见到记者率直地说。2007年他已出栏生猪200多头,加上蚕桑、粮食以及卖猪粪,收入超过了10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董红太2004年就在乡里第一个建起了沼气池。2007年,根据生产的需要,他又建起了第二座沼气池。他说:“当时只是为解决生火做饭干起来的,后来发现它的好处很多,沤沼气要用猪粪必须养猪,沼气产出的沼渣和沼液又可以用来喂猪,并可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绿色肥。一环套一环,哪环都增收,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董红太的行动,让许多村民都眼热了。村里因势利导让董红太担任技术员,在全村普及沼气,发展循环经济。村党支部书记成三龙介绍说:“现在全村已建成沼气61户,其中有56户养猪,户均养猪5头以上。”沼气还带动全村家家户户都养蚕。据测算,桑树喷施沼液,每亩桑叶产量可提高150至250公斤,一亩桑园可增收300多元。现在,北下庄村已形成了 “养猪—沼气—种桑—养蚕”的循环经济模式。 tujian.org
西河乡的阳邑村与县通用机械厂的技术人员一道开发创新,自主研制出了一套新的除焦、降温、滤尘设备,创办了一座新型的气化站。村党支部书记郭虎山介绍说:“我们的气化站不仅解决了全村280户的生火做饭问题,而且每年能够消化处理秸秆、木屑等废物700多吨,生产木炭240多吨,实现收入26万元,吃垃圾,产能源,吐‘黄金’,循环经济就是好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着力改善民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实践表明,农村新能源建设就是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的一条好路子。”十七大代表、阳城县委书记刘爱军表示,“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让全县30万农村居民全部用上新能源。” tujian.org
本报记者 李志军 本报通讯员 白军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