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诚聘业务员,底薪700元,有意者请联系×××××××”,在许多高校的宣传栏上,这样的小广告随处可见。时下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群学生代理推销员的身影,他们穿梭于象牙塔的各个角落,不厌其烦地向校友们介绍着各式商品。学生推销者、学生消费者、相关管理部门,他们在校园代理现象中各自扮演什么角色?记者就此进行调查。 tujian.org
校园涌起代理热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高现在是山西大学研究生院的一名学生,2005年大三时,经过学妹介绍,她每周去听一场某品牌化妆品公司安排的美容讲座。小高得知,这个公司正在招代理推销员,只要加入后负责定单交易就可以得到相应奖金,同时免费享用该产品。自己的皮肤不太好,性格也有些内向,和公司的美容顾问沟通过程中学习些经验,既能扮靓自己又能结识朋友,还能赚点生活费,一举多得。小高满腔热忱,同意签了一个网上协议,成了该公司一名美容顾问,开始了她的推销历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高花500多元买了一套系列产品,下了第一笔订单,接下来的任务就比较艰辛了。第一次往出打发手里的物品让她犯了愁,同班同学还好说,毕竟认识也不好拒绝,即便不买也会耐心听她讲解。别的人有的简单问几句,有的则直接拒绝甚至还有怀疑她是卖假货的,最后辗转了几次总算卖出去了。一回生两回熟,以后的日子里,她便常去同学宿舍讲解美容知识,教她们化妆和护肤心得。一年之内,小高赚了大约2000元,这对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已是不小的数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在山西大学随机走访的十多个寝室的学生,他们均表示碰到过推销现象,推销的种类繁多,一般都是与同学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如化妆品、笔记本、圆珠笔等等。有些学生向记者反映曾经遇到过自称是外省高校的十几个学生上门推销化妆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代理利弊众说纷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通过走访太原理工大学得知,很多新生刚开始愿意让外人上门推销,足不出户就可以买上自己需要的东西,价钱也好商量,感觉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后来发生过一些不愉快就慢慢提高了警惕。“有个自称是校友的女生曾经来过我们宿舍鼓动大家订她代理的报纸,我们交了钱以后就看过几期,后来再也没有音讯了。”“我买了个‘品牌’洗面奶,当时考虑价钱比商场优惠很多又是个不错的牌子,就痛快付钱了,没想到后来用了几次觉得脸很不舒服,我怀疑是假货!”记者多次听到类似的怨言,学生们都是冲动消费,没有想过事后可能会有纠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很多同学认为,做“代理”可以从中得到锻炼,其间的经历可以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争取在走上社会之前积累更多的经验。况且如果真能买上低价优质的商品,他们欣然接受这样的上门服务。 tujian.org
法学院03级的小陈则表示不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做推销员。他认为做推销员既费心思又赚不了多少钱,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他说:“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平时与同学的交流中就可以培养了,不一定要做推销才能锻炼。”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 武丽娟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