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天津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黄兴国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 扎实推进就业工作
2009-06-11

  扎实推进就业工作确保实现全年目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上午,市长黄兴国主持召开市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常务副市长杨栋梁,副市长崔津渡、只升华、张俊芳、熊建平、李文喜、王治平,秘书长何荣林等出席会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会议听取了关于我市就业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意见》、《天津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草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黄兴国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2003年以来,制定实施了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三个规划纲要,出台了11个促进就业文件,下大力量推动就业工作,全市累计新增就业128万人,城乡从业人员由2002年的49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614万人,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就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市就业任务依然艰巨,劳动力总量和就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劳动力素质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就业稳定性亟待提高。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就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确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的工作目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黄兴国强调,实现今年的就业工作目标,关键靠发展。要紧盯工业、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发新的就业岗位。鼓励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围绕新农村建设,实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大对手工编织、社区安保等行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灵活就业。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大学生见习基地,扩大见习规模,提高见习补贴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贷款额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积极与相关企业和劳务市场对接,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长期失业人员等十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确保做到托底安置。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部署,建立目标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做到逐月统计、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终考核。有关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符合实际的就业促进条例,推动就业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意见》从天津城市定位和中心城区特点出发,遵循大城市发展和管理的规律,对“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完善,着重解决制约中心城区发展和管理的问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天津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共分基本原则、机构设置、职能调整、事权划分、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使城乡规划工作与天津城市定位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适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草案)》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为主要思路,从加强市级层面的宏观调控,赋予区县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城市管理权,强化街道办事处管理服务职能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市和区县的行政管理权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评论:“城市乱码” 轻视不得
    ·天津医保覆盖近400万人 联网结算率达96.7%
    ·天津市区干道整修全面展开 涉及9条道路预计
    ·今年天津市将兴建9040户农用沼气池 建沼气
    ·天津:217具骨灰与树同葬 绿色殡葬将全面推
    ·天津三大新殡仪服务中心落成 将提供全面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