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赴川医疗队员在华西医院救治地震伤员纪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日上午10点15分,四川成都。从步出机场的那一刻起,记者就时时感受到这座城市看似熙熙攘攘的外表下,被抗震救灾凝结在一起的灵魂共鸣。从前来迎接第二批天津援川卫生防疫队的老兵志愿者,为伤员和家属义务服务的75岁卖报老太太,给寻亲者提供免费服务的电话和手机服务点,为救治伤员忘我奋战的天津赴川医疗队员,无时不让人感受到,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是多么强大的力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伤员没有想不出的办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早晨8点,记者与第二批援川卫生防疫队同机前往成都。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后,原先被指派前往汶川执行防疫任务的这22名队员突然接到卫生部新的指令,立即乘车奔赴松潘。与他们约定几天后松潘再见,记者按原定采访计划赶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震灾发生后,这里已连续接收绵阳、汶川、青川等地转来的重症伤员近两千名,住院部由原来的三个病区240张病床,迅速扩展为9个病区750余张病床,第二批国家抗震救灾医疗队天津分队在成都的91名队员,成为此处救治伤员的中坚力量。天津医院骨科专家孙志明带领骨科专业的队员肩负起一个病区的重任,84名伤员亟待救治,延误一天病情可能就将发生很大变化,手术连续三天做到凌晨。由于骨科伤员太多,牵引砣非常短缺。为了不延误治疗,医生们想出了用盐水瓶、砖头、盐称好分量代替牵引砣的方法。五花八门的牵引砣虽然貌似简陋,却蕴含着不让伤员病情延误一时一刻的苦心。在这个病区中,70岁以上患者占了四分之一,其中一位已是95岁高龄。这些老年骨伤伤员大都身体虚弱,使手术难度增大,还容易继发感染。每次手术前,专家们都反复推敲手术方案,术前检查更加细致,术中对体征监测更加严格,术后护理全面周到,目前,这些高龄伤员中很多人伤情已好转。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麻醉医生手术护士最难“谋面”的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记者与医疗队员们一起吃中、晚饭并想借此采访更多队员,没想到最难碰上面的是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由于手术量大,他们每天每人要上四五台手术。不只是配合天津医疗队员,他们还时常与北京、香港、吉林等地抗震救灾的医生合作,结果就有了“正点吃饭才不正常”的笑谈。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在华西医院400余平方米的急诊分诊处看到,差不多每隔十几分钟就有新伤员转来,有的时候一来就是五六辆救护车。在这个急诊处,有来自天津四中心医院、五中心医院、大港医院、武清医院的13名医生和11名护士。一有伤员送来他们就冲过去,随后就迅速分诊、清洗伤口、治疗、跟随检查,他们每天跑的路快跟上马拉松的距离了。虽然分早晚班,但下班时分接治一个伤员,一套工作下来,怎么也得一个多小时,因此这些天来,他们还没有正点下过一次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来自灾区绵竹市汉旺镇11岁的李兴隆,经过华西医院和天津医护人员的抢救,病情有所好转。李兴隆用笔歪歪斜斜写了几个字,“医生,你们先吃饭去吧!”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医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男孩清醒后让医生阿姨去吃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1岁的小伤员李兴隆在地震中失去了妈妈,转来的时候表现为挤压综合征,多脏器衰竭,没有自主呼吸,意识模糊,经医生多次奋力抢救,昨天上午意识逐渐清晰。中午,戴着呼吸机还不能说话的他示意医生护士要写字,参加治疗的天津第五中心医院儿科医生刘兰给他拿来纸笔,小兴隆写下这样一句话:阿姨,你们太累了,去吃午饭吧。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落下眼泪。昨天下午,小兴隆终于可以离开呼吸机自主呼吸了,刘兰他们都特别高兴,尽管小兴隆的其他脏器仍然虚弱,但他们会持续不懈地努力,让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可以去书写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3]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