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建设过渡性安置房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茂县凤仪镇壳壳村,采访羌族群众自救的情况。刚进山寨,就看到62岁的羌族老人梁纪和,从废墟中用力抽出梁木,堆积在一边,正开始搭建过渡性安置房。他说:“塑料窝棚挡不了寒。我想建个临时房子,需要大量木料。我掏出些木头,兴许会有用处。” tujian.org
壳壳村是一个羌族村寨,分两个居住点。一个在河谷边,一个在高山上,村民182户、790多人。地震摧毁了村里的大多数住房,山上的寨子全部倒塌。震后,三五家村民结成对子,住在共同搭建的临时帐篷中。这里比较寒冷,山上每年9月就下雪。这几天,村干部们正带领羌族群众搭建过渡性安置房。他们在靠近岷江的梯田上,建了两个相邻的安置点,分别占地3亩和8亩。村委会主任梁敬兰说,两个安置点总计可安置140户受灾群众,安置房每间20平方米,根据人口数量,每户受灾群众可免费使用1至2间。 tujian.org
记者在河谷边的安置点看到,建设安置房的土地已平整出来,载满砖头和木头的拖拉机,不断从县城方向开到工地。“土地是从村子农民手中租来的”梁敬兰说,租金按每亩每年1200元的标准执行,租期两年。进展顺利的话,5天内将搭出主体框架,半个月内将建成。据了解,茂县分别设置了5个临时性安置房试点区,如果试点成功,将大面积推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里种上耐久存放的玉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润基祥发第三小学,是壳壳村为数不多的相对完好的建筑之一,这里成了救灾物资存储和发放中心。村民余智慧昨日在第三小学领到了一大袋饼干、一包盐巴和一床棉被。领完口粮,余智慧和丈夫去抢收自家的蔬菜。他们家4亩地种的全是反季节莴笋,“这些莴笋卖到成都、重庆等地,收成好时一年收入2万多!”但是,地震造成茂县通往成都等主要销售区的道路中断,现在他们只能把蔬菜销售到茂县县城了。余智慧说,他们打算把地里的莴笋收回家,再把玉米种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茂县光明乡已有上万亩土地种上了耐久存放的玉米。“镇里正在组织村民恢复生产,随着乡道、村道逐渐恢复,我们还是看好特色水果和反季节蔬菜,如果到汶川和成都的路三个月内可以打通,村民种植番茄,就能挽回不少损失。”凤仪镇党委书记李晓斌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村民恢复生产的信心还与即将恢复的水渠有关。地震后,4公里长的渠道完全被毁,里面堆满乱石。按他们估计,恢复通水,至少需要半年时间。5月20日那天,解放军某部驻进小山村,开始夜以继日地抢修施工。这一场景感染了村民。昨日,村里五六十名劳动力已投入到渠道抢修中。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县城开出第一班客运车 tujian.org
记者在茂县长途汽车站看到,一辆满载着旅客的客运班车向马尔康方向出发了。从5月27日开始,他们用几辆客车试验性运营。随着茂县到马尔康的道路稍微改善,他们开始小批量运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售票窗口,记者看到,茂县到马尔康73元、茂县到黑水28元,没有因道路难行而涨价。每天有10辆班车发往马尔康县,2辆班车发往黑水县,全天输送旅客300余人。一部分滞留茂县的外地商人开始回家,一部分留下来的商人开始营业。记者在茂县城区看到,有1/3以上的铺面恢复营业。出租车司机孙永喜告诉记者:“馒头5毛、油条1元、稀饭1元。”这些食品的价格与震前无异,而他的出租车生意也已恢复四五天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