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9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马瑞华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向其家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李瑞环、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和倪志福、胡启立等同志对马瑞华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马瑞华同志患病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到医院亲切看望慰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下午,市第一殡仪馆仙苑厅庄严肃穆。大厅正上方悬挂着“沉痛悼念马瑞华同志”的横幅,横幅下悬挂着马瑞华同志遗像。马瑞华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遗体前摆放着马瑞华同志子女敬献的花篮。大厅两侧摆放着中共中央组织部、天津市和河南省党政机关以及马瑞华同志家乡及各方面领导同志、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下午三时,在哀乐声中,邢元敏、史莲喜、段春华、左明、只升华、王文华等市领导同志,以及河南省有关负责同志缓步来到送别大厅肃立默哀,向马瑞华同志的遗体三鞠躬,随后,与其子女和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tujian.org
马瑞华同志,曾用名马志远,1917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古城集。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早在少年求学时期,他便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加入学生会,参加党组织发起的有关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进行革命活动,1934年因当地党组织被破坏而同党失去联系。“七·七事变”后,马瑞华同志在本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12月起,先后任冀鲁豫四地委委员兼长垣县县委书记、滑县县委书记,为建立和巩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45年5月后,马瑞华同志任延津县县委书记。在国民党军队占领延津地区后,根据地委的决定,组织干部群众进行游击战,带领县大队深入敌后,夺回了原有的根据地。1946年春,任冀鲁豫四地委社会部部长,积极参与领导了当地的土地改革和支前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9年1月,马瑞华同志调天津工作,历任六区区委书记、市产业工会副主任、河西区委书记。1956年6月任天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62年7月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我市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中,马瑞华同志受到严重迫害,但他始终对党忠贞不渝,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1978年5月任天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他坚决拥护、积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拨乱反正和党的干部路线,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82年10月,马瑞华同志调河南省工作,担任河南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加强和改进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联系人大代表,为充分发挥省人大作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了大量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中央组织部批准,1990年10月,马瑞华同志回天津安置后离职休养。他十分关心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关心天津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力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马瑞华同志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党性原则和组织观念。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工作积极负责,公道正派,掌握政策稳妥,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严格要求家属子女。马瑞华同志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参加告别仪式的还有市领导同志于世平,老同志白化岭、邢军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马瑞华同志病重期间前往医院看望或以各种形式对马瑞华同志的逝世表示悼念、对家属表示慰问的市领导同志还有黄兴国、刘胜玉、王小京、谢建华、肖怀远、臧献甫、杨栋梁、散襄军、崔津渡、陈超英、苟利军、孙海麟、李亚力、李润兰、张俊芳、王世新、刘琨,老同志张再旺、吴振、高德占、聂璧初、刘晋峰、房凤友、杨慧洁、谭松平、刘曾坤、石坚、杨竞衡、陈树勋、罗远鹏、王述祖、王永臣、陶毅民、王立吉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马瑞华同志逝世表示悼念、对家属表示慰问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省市区有关负责同志有,李盛霖、王旭东、刘峰岩、罗保铭、孙宝树、夏宝龙,老同志林乎加、范宝俊、郑质英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马瑞华同志的亲属和生前友好、身边工作人员,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送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