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与一位从事纺织品出口十多年的朋友聊天,当谈到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民企收购法国名牌皮尔·卡丹”事件时,这位朋友坚决地说:“如果我是企业老板,肯定不花这笔钱去买洋品牌。我宁可从头打造一个新品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位在纺织界闯荡多年的朋友刚从欧洲考察回来,何以有这样的结论?他对记者分析,“皮尔·卡丹在欧洲只能算是一个小品牌,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国人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哪些品牌是真正的欧洲名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从企业运营的角度而言,这位朋友觉得一个管理科学的企业,必须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问题,这就要计算品牌的性价比。尽管皮尔·卡丹在国内的二、三线市场还有渠道优势,但“花出去的钱,能不能赚回来”很值得怀疑。 tujian.org
虽是片刻闲谈,言中之意却戳中了“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急于出海”的痛处:在金融危机中沦落至“卖身”境地的海外品牌,多半已不是金字招牌。就算中国企业独具慧眼,看到收购的价值,可是怎么收购也是个费思量的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企业只收购海外品牌在中国的经营权,那就像是“抱养别人家的孩子,付出再多也买不来血缘关系”;如果把设计、产销等环节全盘接收,原本精于制造的中国企业不得不在繁杂的企业管理方面“大补课”,成效如何就更难评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位常年为国外品牌做代工的朋友开玩笑地表示:“即使我代工的品牌挂牌,优先考虑卖给我,我也不想要,因为做销售太累。目前投入收购大军的很多老板其实也和我一样,习惯了靠‘生产’一条腿赚钱。” tujian.org
不过自创品牌也绝非易事。新品牌的崛起需要多长时间的培育?业界没人能给出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买品牌,也不自己创品牌,那些吃惯了“出口饭”的外向型纺企,在备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后,生存之路在何方?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注定只能在产业结构的底层苟延残喘。艰难的产业升级之路横在所有纺织企业面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闻链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9年初,威海迪尚集团出资630万美元,收购巴黎AVERY品牌,进军巴黎女时装中档市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9年中,山东舒朗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完成收购意大利4家企业:男装品牌公司Guido Bertagnolio、ADRIANO RODINA、一家粗纺纱工厂和一家毛纺厂。4家企业都曾是舒朗的原料供应商和品牌设计合作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9年7月,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宣布,将旗下在华成衣和衣饰业务卖给两家中国公司,总价2亿欧元。这两家中国公司分别是广州健升贸易有限公司和卡丹路公司。广州健升却发布声明,称自己“不具备2亿欧元整体收购皮尔·卡丹在华商标所有权的经济实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