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纺织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黎锦编织技艺——刘香兰的锦绣前程
2009-07-27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指山市番茅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锦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意社6月11日讯 今年41岁的刘香兰没有想到,自己儿时随处可见的黎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流失如此之快,今天会成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她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因为懂得编织黎锦,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香兰13岁随母亲学习织锦,15岁独立开始织锦,在海南省多项黎族织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许多精美的黎锦图案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在她的组织带动下,村子里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展示技艺,加入到织锦的队伍中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香兰关于黎锦的最初记忆,停留在幼儿时代。无论是母亲、祖母,还是外婆,家里都有着一个腰织机。当时她并不知道这叫腰织机,在她眼里只是一根带子和一些大大小小的木片木棍。只要有空,她们就会把它拿出来,坐在房前屋后的树下,反反复复地织起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村里每一位妇女的筒裙、头巾,都出自她们这部织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走进黎族织锦第一村 tujian.org

  凌晨6点,刘香兰开始起床,喂过家里猪圈的三头猪后,又看了看厨房酿造的山兰米酒,她匆匆地吃了一口饭,来到了她所创办的黎锦传习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黎锦传习所,也是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村村委会的文化活动室,当刘香兰来到这个房间时,村里的十几位妇女也陆续地来到,拿起腰织机,开始编织黎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番茅村地处五指山市市区旁边,从村里到市区,不到两公里的路程。因为刘香兰和村里的十几位妇女办起了一家黎锦公司,这个村也被称为黎锦第一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村里的妇女每天都集中在村委会的文化室织锦,于是黎锦第一村和黎锦传习所的招牌都挂在了文化室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走进文化室,一位位妇女正在忙碌着织锦,刘香兰也拿起自己的织锦,坐下来认真地织起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村里妇女黄忠英对海南日报记者说,挺佩服香兰的,当时她说搞织锦公司,号召我们妇女学织锦时,我们还在怀疑她的能力,没想到现在村里有20多位妇女都加入到织锦行列。靠织锦,她们每个月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而且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还可以上山割胶、下田割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3岁开始学习织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香兰出生在五指山市畅好农场,母亲是一位十分能干的人。砍柴、喂猪、割胶、做饭,样样都是能手,但在香兰的印象中,母亲最拿手的还是织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每逢闲时,母亲总会拿出织锦的一套工具,随便找张草席,寻个树荫下,便开始织锦。所有的图案和样本都在母亲的脑子里,凭着娴熟的双手,母亲总能织出精美的图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香兰13岁时,第一次向母亲学习织锦。她初学织锦的作品是一条头巾,至今仍保存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刚刚学时不懂织筒裙,只能织头巾,妈妈在旁边指导,自己凭着想象来织,断断续续地花了半个月时间才织完。那时村里的每一位妇女都懂得织锦,农闲时大家都聚在一起,你织你的,我织我的。”正因为这样,刘香兰觉得学习织锦,是女孩子必备的,最为重要的是她本身就十分喜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织完头巾,她开始学着织筒裙。跟妈妈学习完毕,她又跑到祖母和外婆那里学习。总之,在她的想法中,要织出最漂亮的黎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岁那年,刘香兰嫁到番茅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婚生活刚刚开始,比较困难。但是就在番茅村旁边,当时有一个黎寨旅游点,那时中线旅游十分红火,该黎寨每天都会接待上千人次的游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守着这个黎寨旅游景点,刘香兰开始想到赚钱贴补家用。即使在自己怀孕时,刘香兰也没有停下织黎锦。织好的黎锦卖给游客,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每个月都会有四五百元的收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靠着这些收入,家里的家具、衣柜等生活用品渐渐地添设完毕。刘香兰的小孩出生后,她还在坐月子时,就拿起腰织机,继续织锦。丈夫骂她,你赚钱不要命了?她说,没办法,一位香港客人找到她下订单,要订几件黎锦送给国外客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坐月子中,香港客人订的四条黎锦如期织完。在这之后,刘香兰把孩子交给婆婆看管,仍靠织锦养家糊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香兰说:“村里田地少,赚钱十分困难,几乎所有家当,还有孩子上学读书的费用,都是靠着织锦得来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她没有想到,母亲教给她的织锦竟成日后养家糊口的手段。

tujian.org

  屡次在织锦大赛中获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刘香兰的家中,许多幅照片都与织锦有关。有广州的、香港的、台湾的,以及国外的一些游客,都和刘香兰有合影留念。刘香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些照片上的游客,都买过她织的黎锦,都称赞她织的黎锦漂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除了照片,更多的是刘香兰的荣誉证书。这些证书,记录着多年来在各种黎锦纺织大赛上的获奖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2004年全省举办的黎族织锦大赛上,刘香兰织锦无论从花纹的精美程度还是从织锦速度上,都领先于其他选手,夺得一等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让刘香兰最为高兴的是在2006年海南省举办的织锦大赛上,这次全家都参加,收获颇丰。刘香兰的母亲和大嫂分别获得老年组的一、二等奖,刘香兰获得中年组的一等奖,而刘香兰大嫂的两个女儿,分别获得青年组的一、二等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就在刘香兰不断获得黎锦比赛大奖的时候,她却发现在自己身边织锦的人越来越少。老一代人不断离去,下一代人却不愿意再去学习接触织锦。即使是自己的女儿,对于黎锦虽然有兴趣,但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直靠织锦养家糊口的刘香兰在2001年遇到了问题,自己家旁边的黎寨旅游景点搬到了三亚。游客少了,自己织的黎锦卖不出去了。于是,她改养猪和酿酒维持家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虽然养猪酿酒收入也不少,但是刘香兰对黎锦依旧放不下,空闲的时候,总是会拿起织机织锦。2004年,有一位老板在五指山市成立一家织锦公司,需要织锦人员,刘香兰第一个报名,每天依旧拿着织机,穿梭来去。看见自己织出的黎锦拿到市场十分受欢迎,刘香兰多少感到有些欣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村里姐妹创办黎锦公司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5年,刘香兰突然有个想法,自己要创办一个织锦公司,把全村的妇女集合起来织锦。这样,一来可以让黎锦得以传承,让更多的人来织锦,二来可以赚钱贴补家用,带领全村妇女致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刘香兰有个这个想法时,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丈夫王启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丈夫十分支持。就这样,她东筹西凑,借来了5000元钱,成立了一家织锦公司。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成立公司后,自己一方面要做村里妇女的工作,让她们加入到织锦的行列之中。一方面自己又要跑市场,打开市场销路。同时,自己还担负起培训村里妇女织锦的任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香兰对海南日报记者说:“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些勇气,可能是自己对织锦太热爱了吧,不想让黎锦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6月2日,得知自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兴奋不已。她说,“我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黎锦能给村里姐妹带来多少收入,更关心能有多少年轻人学习织锦。现在成了传承人,感觉身上的担子突然重了,但我相信我和村里的姐妹能把黎锦传承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稳步向前
    ·天竹纤维通过FSC认证
    ·石狮多家外贸童装企业试水国内市场
    ·棉花商业库存同比大幅下降
    ·我国夏播棉花面积增加 进度快于去年
    ·龙港纺织品市场:逼出来的新路
    ·新疆成棉纺企业转移首选
    ·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额度上调
    ·巴州实现棉花零库存
    ·国家投放储备棉保障供应棉花市场运行平稳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