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叫了多年的“结构调整”,却被外来服装“完成”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2008-2009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组数据:2008年我国服装进口数量减少:机织服装进口数量1.22亿件,同比减少了26.66%,针织类服装进口数量为2.76亿件,同比减少了25.56%。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全年度统计显示,我国服装及衣着类附件累计进口额为22.75亿美元,同比上升了15.52%。服装平均进口单价为4.46美元/件,同比提高了53.79%。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数量少了,单价高了,总额上去了,这是一种多么让人羡慕和推崇的“结构调整”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在我国各行业每年的总结报告中,这样的表述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中国服装业也不例外。可是,“结构”年年都在喊着“调整”,但是产业的“升级”“转型”却不见多大明 显成效。倒是没有声张的外国服装,却在中国市场已经实现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外来服装是如何实现这种“调整”和“升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先是外国服装的品牌文化优势。进入中国市场的外来品牌,多数都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经营,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深入人心,自然赢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人消费洋品牌成为一种文化时尚,而越来越多的外国来华人员,也使这个市场越来越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相比之下,我国服装不但在品牌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弱势,品牌服装的价格方面也没有明显优势。不少国际名牌商品价格通常在千元以下,而国内品牌由于销售渠道相对单一、零售运营成本较高等原因,价格要明显高于国际品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际品牌的产品设计方面与市场衔接比较密切。他们的设计师办公室通常就在市场专员和采购人员旁边,一旦一个团队选定了一个设计,设计师们就利用计算机系统确定设计细节,直接传送给生产厂,继而分发配送至各销售店。我国国内的品牌设计,一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工作室里,设计师与生产线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导致商品更新速度较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际品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较强,产品库存周期较短。根据调查,国内一般品牌的库存周转时间在90天左右,而国际品牌产品的库存周转,时间短的只要一周,长的也仅有一个半月。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结构调整”的现象,再一次说明服装已经不仅仅为了生活实用消费,更是一种文化和时尚产品。在大多数消费者已经告别了温饱消费层次后,我国服装业应该加快转变观念,首先把服装从简单的制造业意识形态里进行“转型升级”,调整为“文化时尚产业”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产业规划,才是中国服装行业“结构调整”的真正突破。而当前尚未出现明显好转的金融危机,就是我们进行调整、转型的一个新契机。 tujian.org
|